从弓长岭走出来的雷锋和雷锋传人
小学生参观辽阳市弓长岭区雷锋纪念馆。 资料图片
公共汽车一靠站,上来一位孕妇。坐在车门旁的一位老人当即站了起来。见老人让座,一车人都站了起来,纷纷主动让孕妇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有人好奇地问老人的名字,他说:“别问了,我是雷锋的战友。”这是发生在辽宁省辽阳市的一幕。老者名叫庞春学,1960年与雷锋同期入伍,是第二任“雷锋班”班长。
在人们的印象中,雷锋总是一身军装,手握冲锋枪。其实,在当兵入伍前,雷锋曾在辽阳弓长岭焦化厂当了142天工人。当年与雷锋一起在矿山工 作过的工友、一起入伍的战友,还有雷锋在弓长岭认的“义弟”至今仍然健在,并一如当年的雷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做有益于社会的事。
“弓长岭就是我的家”
1959年8月,鞍钢要在辽阳弓长岭新建一座焦化厂,要调一批人去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动员时,厂领导除了强调建新厂的意义,也没有回避弓长岭是个大山沟,环境相当艰苦的情况。雷锋义无反顾地报了名。
雷锋来到弓长岭时,工人宿舍还没盖起来,就临时住在几间破土屋里,可是他毫不气馁,并在日记中写下,“自从由鞍山转到弓长岭以来,自己就抱定决心:一定要很好地工作、学习,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
“深秋季节,他卷起裤脚下到冰河里捞石头,光着脚踩到泥里和泥。”在弓长岭雷锋纪念馆,至今珍藏着雷锋同班工友李维信生前的录音。
据既是雷锋工友、又是雷锋战友的乔安山回忆:1959年11月14日夜,工友们都已进入梦乡,忽然窗外雷声大作,暴雨如泼,就听到雷锋大喊,“同志们呐,工地上还有7000多袋水泥没卸哪,大雨一淋就废了,快去保护水泥呀!”
大家赶紧找雨布,揭芦席,抬的抬,盖的盖,但仍然不够用。情急之下,雷锋返身跑回宿舍,抱出了自己的蓝花被,盖在了水泥袋上。
“小易,你把雷锋的被子拆了洗洗。”事后,厂团总支书记这样对女工人易秀珍说。易秀珍是雷锋的老乡兼工友。1958年,她和雷锋一起坐火车 来到东北。易秀珍拿过雷锋的被子一看,雨水浸泡过的棉絮硬邦邦的,不管怎么烘烤也干不透。思来想去,易秀珍想出来一个主意:把自己被子里的棉絮掏出来,悄 悄地塞进了雷锋的被子里。
“雷锋对弓长岭充满了感情。”弓长岭区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雷锋入伍后,听说辽阳遭受洪水灾害,就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0元钱寄给了灾区。他在汇款单上写到:“辽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弓长岭就是我的家。”
雷锋在弓长岭还有个“义弟”
雷锋在弓长岭焦化厂做了142天工人,加上在鞍钢的工作时间,总共只有一年零两个月,他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
“雷锋个子小、身材瘦,一张娃娃脸,总是笑呵呵的。”雷锋的工友,现在已经年过古稀的石素琴老人回忆,“当时饮水困难,身高才1.54米的雷锋,经常挑着两个大水桶给食堂送水。”
记者在辽阳采访时,听说雷锋在弓长岭还有一个“义弟”,叫吕学广。“那是1959年9月的一天,我读小学二年级,趁午休时间到理发店理发, 一进屋,看见七八个人在等着,我站在那里焦虑不安。忽然,一个小个子的大哥拉住了我,‘小朋友,你先理吧,别耽误上学。’当我理完了准备付钱时,他告诉我 说,‘别掏了,钱我替你付了’。”
吕学广说,那时候太小,不懂事,连句“谢谢”都没说就走了。回家后和父亲说起这件事,父亲教育他说:“你也太不懂事了,还不去找找人家说声谢谢。”
连续三天,吕学广到焦化厂找人。一个年岁比较大的工人听了他的描述,一拍大腿:“一定是开推土机的小雷。”见了面,果然是他。从此,一有机会,雷锋就给吕学广买笔、本、文具盒,还辅导他看书、学习。
1959年10月的一天,雷锋在姑嫂城党支部书记曹德胜的陪同下,来到了吕学广家,见吕家只靠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放羊维持生活,十分困难。雷 锋于是认吕学广的父亲为干爹,母亲为干娘。从此成了吕家的常客,挑水、起猪圈、起地瓜、掰玉米……雷锋的工资并不高,每月只有30多元,可他省吃俭用,用 省下来的钱,贴补吕家生活。
“雷锋哥哥虽然22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吕学广说。1970年,刚满19岁的他到矿里当了一名工人,别人一天推20车矿石,他推30车,年年被评为“劳模”。
2001年退休后,吕学广买了一辆三轮车搞营运,又在村头摆个摊修车,他有个原则:对那些生活条件不好的,一律免费。
2011年冬天,在村干部支持下,吕学广组织村民成立了一支40多人的学雷锋志愿者小分队,谁家遇到难事儿就帮一把。吕学广说:“我只有一生奉献,才能对得起九泉之下的雷锋哥哥。”
“因为我是雷锋的工友”
范士申与雷锋入伍前同在弓长岭工作,同时从辽阳应征入伍,既是工友又是战友。1965年3月退役后,他又回到了原单位弓长岭矿。领导问他想 做什么工作,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下井。有人问他:“为啥自找苦吃?”他说:“就因为我是雷锋的工友和战友,雷锋不在了,雷锋精神不能丢。”
雷锋战友庞春学,1982年从部队转业回家,进了辽阳市司法局办公室。单位没人开车,他就放下转业干部的架子,尽职尽责地当了两年司机。
辽阳市委副书记郭辉告诉记者,辽阳是工人雷锋成长的地方,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等20余篇日记就是在弓长岭写成的。弓长岭有雷锋许多当年的战友、工友和亲友,他们都在自觉地践行着雷锋 精神,雷锋精神已成为辽阳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发展之魂。
雷锋的工友石素琴,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积极向上,1960年就被评为女工红旗手,之后13次被省、市、区、街道授予“先进生产者”、“文 明市民”、“优秀志愿者”等称号。现在,老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一天也不闲着,发动一批老姐妹老兄弟,组织起社区红梅文艺队,宣传雷锋精神。雷锋“义 弟”吕学广则联合雷锋在弓长岭工作期间的23名工友,组成了一个学雷锋事迹报告团,一边学习雷锋,一边宣传雷锋,成为弓长岭一道美丽的风景。(光明日报记 者毕玉才 本报特约记者 刘勇 本报通讯员 曹秀君)
(编辑: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