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文工团 专场文艺演出部分节目在线展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国庆在线专场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在哈飞文化馆广场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在道里区文化惠民大舞台第二次绽放艺彩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 李嵘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哈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雁之声艺术团 在平房翠柳公园进行大型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举行2022道里区文化惠民首场文艺演出

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作家王照碧新著《碧水空明》作品研讨会在哈举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之花 > 百花齐放网 | 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

百花齐放网 | 福暖四季 龙腾九州

2024年02月08日 08:30:50 来源:人民日报 访问量:509

  图①:龙凤玉璜。
  图②:红山文化玉猪龙。
  图③:玉龙凤佩。
  图④: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图⑤:陶寺龙纹盘。
  图⑥:重庆铜梁火龙表演。
  重庆市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⑦:唐代赤金走龙。

  从历史上龙形象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农历甲辰龙年来临之际,让我们跟随文博专家的讲述和记者的笔触,追寻来龙去脉,心怀美好祝福,迎接春节到来!

  ——编  者  

  

  在考古遗址,与龙邂逅

  郭大顺

  在考古遗址中,人们经常与远古的龙邂逅。

  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龙形石堆塑形成于距今8000年前后,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龙。这一人工堆塑的龙形象位于遗址中部,长19.7米,可分辨出头、身、尾。因为摆塑在一条石脉上,石质的色泽和质地比较相近,猛一看,这条龙的形象并不突出,但它置身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是类似广场的空间,头尾紧邻遗址最大的两座房址,身体下方又指向遗址唯一的由10座墓葬组成的墓葬群,凸显这一龙形堆塑的特殊性。

  距查海遗址西北部100多公里的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属于距今约6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在遗址中心房址,一件大型陶尊上有刻划龙纹。这件陶尊纹饰的刻划技法,用流畅的线条表现龙在天空遨游的状态,以密集的网格纹表现龙体的不同层次;尤为特别的是,它的图案布局显示出由近而远的透视效果。这些高超的技艺,都是在陶尊内外两个曲度较大的腹面上完成。

  以摆塑技法成形的龙形象,在距今6000年前后相邻各区域考古文化中多有发现。在敖汉旗的兴隆沟遗址发现的猪首龙,是用陶片和石片摆塑弯曲的身体。在河南濮阳西水坡,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用贝壳摆塑的龙形象。在湖北黄梅县焦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用河卵石摆塑的龙形象。最新的发现在江苏南京高淳区薛城遗址,是以蚬壳堆塑的龙形象。

  距今5500年前后,龙题材十分发达,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龙的形象有定型化趋势。

  玉雕龙是红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因素,对后世影响较大。广为人知的是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玉雕龙和女神庙的泥塑龙。

  红山文化玉雕龙有两类,一是C形玉龙,一是环体玉龙。C形玉龙至今没有考古发掘品,两件征集品都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中北部,那里是赵宝沟文化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C形玉龙的首部具有鹿的特征,背部飘举的长鬣应与鹿角有关,额部上下的网格纹也是赵宝沟文化陶器常见纹饰。环体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发现最多的种类之一。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四号墓摆放在墓主人胸部的一对玉龙,一大一小,一精一粗,对比鲜明。环体玉龙在制作上采用了圆雕工艺,用料较精,刻纹流畅,有的还增加了减地阳纹手法,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从用料、制作工艺到造型都十分考究的一类,充分显示红山先人对龙题材的格外重视。

  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宣化洋河南发现了红山文化积石冢,同样随葬有典型的环体玉龙等红山文化玉器,显示了红山文化的影响力。

  长江中下游的崧泽文化晚期、凌家滩文化以及稍后的后石家河文化也有玉龙被发现,形象与后世的龙形象更为接近。从商代到春秋战国,都发现有环体玉龙。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墓、陕西韩城梁带村春秋晚期芮国墓、陕西凤翔战国中期秦墓发现了完整的环体玉龙。陶寺遗址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龙纹,二里头文化陶器上的刻划和绿松石镶嵌的龙形,商代玉龙和青铜器上的盘龙纹,大多为卷体,只是龙体增加了鳞纹装饰,其前身可追溯到红山文化玉龙。

  还可以从组合关系看红山文化环体玉龙的重要地位。在辽宁朝阳半拉山第12号墓发现的环体玉龙,紧相依靠的是一件石钺,下压一件玉璧,“钺璧龙”的固定组合一目了然。有类似组合的是远在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固定组合是“钺璧琮”。环体玉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相当于良渚文化的玉琮,具有标识意义。

  坛庙冢与玉龙凤在西辽河流域突然出现,是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等碰撞交汇产生的文明火花,其中就有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先进的彩陶技法,并结合当地传统创造出来的彩陶龙鳞纹。仰韶文化彩陶花卉图案与红山文化龙形象的结合,是花与龙的结合。至于后世不断变化的龙形象,反映的是更大范围的多元文化的结合。

  无论玉龙、彩陶龙还是龙与凤的组合,都是在距今5500年前后基本定型。后世的龙形象虽有变化,但大都延续5000多年前的基本形态。从堆塑、刻划、玉雕、彩绘,直到定型,龙在区域文化中既各有起源,又有北南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影响。

  

  陶瓷器上的龙纹灵动奔放

  王  澜

  龙纹,在陶瓷发展的过程中随处可觅。

  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仰韶时期的鸟衔鱼纹彩陶壶、高陵杨官寨出土的庙底沟时期的“龙”纹彩陶钵,上面所绘的鱼和四足动物是否为龙,还有很多讨论空间。陶寺出土的彩绘陶盘上所绘的带鳞蛇形纹饰为蟠龙形象,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商周时期,龙纹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和玉器的装饰。秦汉时期,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画像砖和陶瓦当上,造型灵动奔放,充满张力。

  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白瓷,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南方的青瓷还是北方的白瓷,都不乏采用龙纹装饰的例子。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白釉双龙耳瓶,工匠将瓶之双耳巧妙制作成龙形,龙首紧衔瓶口,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五代越窑青瓷刻花龙纹碗在碗内壁剔刻出3条翻江倒海的祥龙,碗心的团龙蜷身回首,内壁的龙首尾相应,似互相追逐,写实生动,立体感强。

  两宋是中国古代制瓷业大发展的时期,瓷窑遍布神州大地,名窑名瓷辈出,龙的形象也在这一时期得以规范化、程式化。汝窑、定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磁州窑等著名窑场都生产饰有龙纹的产品,龙纹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貌。汝窑、南宋官窑和龙泉窑以青釉器见长,无论模印还是堆塑,龙纹在或薄或厚的釉层下若隐若现,充满神秘感。定窑在其擅长的精细白瓷上,或刻划或模印龙纹,团龙和团螭龙居多,图案严谨规范。磁州窑作为宋金元时期的民间窑厂,擅长釉下褐黑彩和剔刻技法,所饰龙纹潇洒率性,生活气息浓郁。

  元代瓷器上的龙纹,身姿修长飘逸,神态率真稚拙。山东菏泽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磁州窑白地褐彩龙凤纹罐,龙的形象憨厚拙朴。扬州博物馆藏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以刻划技法展现一条祥龙在朵朵祥云中追逐火焰宝珠的生动场景。该瓶的两种色釉对比鲜明,深邃的霁蓝既像蔚蓝的大海,又似清澄的蓝天。

  明清御窑瓷器的龙纹设计和制作皆达到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高水平,龙纹逐渐呈现格式化的样貌,烧制不计成本,质量精益求精。行龙、团龙、夔龙、应龙等不同形态的祥龙,或腾云驾雾,或翻江倒海,或穿行于花丛,或潜渊于莲塘。为了更好地在瓷器上表现生动的龙纹,工匠们想出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技法,既有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又有红、绿、金彩等低温釉上彩,也不乏青釉、红釉、白釉、洒蓝釉等单色釉之下的刻划和模印工艺。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造型稳重端庄,其上以青花绘制云纹,以釉里红描画龙纹,青花和釉里红分别以氧化钴、氧化铜作为呈色剂,二者的最佳呈色温度差异较大,而本瓶所绘釉里红龙纹红艳沉稳,青花云纹蓝色纯正,窑工需要精确控制窑温和火焰气氛,才能同时烧制出纯正的蓝色和红色,烧造难度较高。

  技术的精益求精和艺术的守正创新,共同成就了中国瓷器的辉煌。

  

  铜梁龙舞的风采

  刘新吾

  火花飞舞,宛如满天繁星。锣鼓声中,一条长龙如翻江倒海般呼啸而去,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在重庆铜梁区玄天湖龙舞广场,大型非遗山水实景剧《追梦·铜梁龙》正在上演。

  铜梁龙舞兴盛于明清时期,最早可追溯至唐宋。人们通过舞龙寄托美好愿景。在多次国庆庆典和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的舞台上,都有铜梁龙的风采。

  “‘龙出宫’是为了寻找龙珠,要舞动龙珠,将龙吸引出来,让龙跟着龙珠晃动一圈,再高高扬起龙头。”在舞龙练习场地,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年届八旬的黄廷炎正在用心指导。

  黄廷炎从小追着龙灯满街跑,与龙舞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北京举行首届国际旅游年舞龙大会,铜梁川剧团代表四川省参赛,演员黄廷炎主动请缨,担任龙舞导演,负责50米长的大蠕龙的动作编排和训练。

  当时,铜梁龙舞只有“之字拐”“鸡渣步”等几种简单套路。黄廷炎决定探索创新,加入故事情节,以舞蹈方式编排,设计出20余个新的表演形式,再融合川剧特色的场景、音乐、体育、杂技,让铜梁龙舞独具特色,一举摘下桂冠。

  在黄廷炎等人的努力下,铜梁龙舞逐渐从民间艺术步入大雅之堂。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上,龙舞方阵出场,三排重鼓,九条巨龙,气势磅礴,让铜梁龙舞美名远播。2006年,铜梁龙舞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远赴海外开展文化交流。

  在盛大龙舞的背后,铜梁形成龙灯制作、演艺表演和文化旅游“一条龙”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惠及当地群众,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光芒怦然绽放,花火映入眼帘。在铜梁龙灯彩扎基地,55岁的周合平正在焊接,右手拿着电焊枪,左手稳固住钢丝,并给工人讲解。

  “这只‘蝴蝶’是整套龙灯骨架的一部分,先把钢丝弯曲,再焊接起来。”周合平介绍,龙灯制作工序中,首先要扎架,然后是裱糊、彩绘。

  周合平出生于一个龙灯彩扎世家,父亲、祖父都是有名的彩扎高手。从小耳濡目染,他学得一手好技艺,也成为龙灯彩扎非遗传承人。

  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龙灯彩扎也在与时俱进,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制作。“以前的龙头有10多斤重,舞动不灵活,我们改变材质,减轻一半重量,可以舞出更精彩的动作。”周合平说。

  龙灯彩扎产业还助力乡村振兴。周合平的老家太平镇坪漆村,原是铜梁的5个市级贫困村之一。近年来,坪漆村建起龙灯彩扎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彩扎务工,帮助村民增收。周合平作为基地的技术指导人员,免费培训村民。脱贫户周光学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务工,建在家门口的彩扎基地让他看到了希望。“淡季一天能赚100多元,旺季能赚300多元。离家近,还照顾了娃和老人,很划算!”说起彩扎,他的脸上幸福感满溢。

  “近年来,我们以‘铜梁龙灯会’这个节庆活动为主要载体,推动龙文化与旅游融合。”重庆市铜梁区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和云说,随着规模与质量提升,龙灯会每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2亿元,正在成为铜梁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能。

  

  在博物馆感受金龙之美

  付  裕

  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陈列6条唐代赤金走龙的玻璃展柜前,常常围满观众。

  这些小金龙,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遗址。它们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双角焊接在头顶的凹槽中,龙足焊接在龙身之上,须髯、鬣毛、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手法,尾部由粗而细,尾端简短有力地回勾,具有动感。虽为手工打制,6条金龙的身姿步态都略有不同,或站或走,活灵活现;形体虽小,但形神俱备、生动有趣,体现唐代工匠制作金器的娴熟技巧。

  天然绚丽的色彩、炫目耀眼的光泽、独特的贵金属性质……黄金独特且珍贵的属性,加上中国人对于龙文化的喜爱,产生了独具魅力的“金龙”。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金制品萌现于夏代。直到商代,金器才有一定范围的发现。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均出土有金器。春秋战国时期,金器的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使用日益增多,秦汉金银器逐渐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并摆脱了青铜工艺等传统技术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多采用锤揲、焊接技术,往往在锤打成立雕或浅浮雕之后,再加以錾刻。此外,还流行采用掐丝与焊缀金珠技法。

  金银器生产需要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充足的原材料作为保障。唐代金银采矿、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是唐代金银器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基础。这也能从另一条“金龙”身上得到印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鎏金铁芯铜龙,表面鎏金、内含铁芯、通体铜制,龙身体细长,两只龙爪紧扣地面,龙头与龙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龙牙和龙舌,两只圆睁的龙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高高上扬。龙头和龙爪细致入微,龙身流畅简洁,富有动感。   

  中晚唐以后,随着南方金银器的迅速崛起,唐代金银制造业进入南北辉映时期。南北金银器开始在种类、形制、纹样乃至制作工艺等方面呈现各自明显的风格特征,并一直延续至宋辽。辽代金银器中最有特点的纹饰之一是龙纹。198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金带銙,共有8件,模压成型,花纹细部錾刻,为公主腰带。每件金带銙都呈圭形,四边有凸棱,正面錾刻神气活现的龙纹,四周錾刻海水江崖和云纹。其中,4件为升龙,4件为降龙。内蒙古博物院还展出了一件辽代银盒,是辽代金银器的代表性文物之一。盒盖顶部中心部位模压出四爪龙纹,作龙腾状,周边模压出云纹;盒盖肩部模压出10只展翅飞翔的金鸾鸟;其下刻划出金牡丹。盒身刻有5只狮子和5只凤凰。

  这些独具魅力的精美文物,记录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身影。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作者提供

  版式设计:张芳曼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百花齐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黑龙江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