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煤海 幽远的箫声
⼀⼀《煤海箫声》评析
⽩衍吉
我⼿捧这本作者送我、今年初由三峡电⼦⾳像出版社出版、散发着油墨⾹的⻓篇纪实⽂学《煤海箫声》,⼼情颇为激动。因为我与煤矿、煤矿⼯⼈、矿工报社和⼴播电视⼈都有不⼀般的交集、情缘!
上世纪七⼗年代后期,我曾到访过黑⻰江四⼤煤城的鸡⻄和鹤岗。坐着简陋的罐⻋下过五百⽶深的煤井,戴着柳条帽头灯通过狭窄的巷道,爬过不⾜⼀⽶⾼的⾤煤“掌⼦⾯”,知道煤矿瓦斯泄漏、⽚帮、冒顶、塌陷、透⽔等各种事故以及频发的瓦斯爆炸等矿难!我参观过鸡⻄和鹤岗煤矿⽇伪时期的“万⼈坑”,我采访过⾤煤劳模英雄张殿芬,同多位常年在井下⼯作不⻅天⽇的⼯⼈“煤⿊⼦”唠家常......
煤海是怎样的海?⼀个多世纪以来,经历怎样的苦难、抗争、变化、发展和⾛向新⽣、光明、安全、创新、智能之路呢?作为⽵制乐器,箫以它独具的柔韧坚毅,演绎出⽣活之曲、命运之歌。洞箫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箫声的沉郁、悲怆,诉说着过往的哀愁苦难⽆助,也以悠远、柔美和欢快,期盼着美好的光明和憧憬未来......刚刚读了前三回,两位曾在鸡⻄工作生活过的作者——60岁的张义良、⼯商管理博⼠,67岁的⾼国权、原城⼦河煤矿宣传部⻓、电视台台⻓,先后给我打电话聊了关于⼩说和背后的故事,使我产⽣了要连夜读下这本书的兴奋⼼情。
这部真实记录穆棱煤矿从始建到发展的⽂学传记,按章回⼩说写法共二十八回12万字,翔实记录了从犹太⼈沙俄巨商谢杰斯参与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开埠投资建设,到1924年正式签署中俄官商联⼿合办下梨树沟小碱厂煤矿合同,历尽了周折:与⼟匪交涉讨价还价、选矿址、建矿井、运输⼤保路、⼩保路(铁路专⽤线和出矿⼩铁道线)、环境保障、安全防治、定购矿⽤机械、置办⾤煤⽤具、建俄式⼤⼯棚、招矿⼯培训等诸多⽅⾯事务。
本书主⼈公——⼭东即墨16岁的汉⼦徐永旗,从“招子”上看到东北穆棱煤矿招工,为养家糊⼝,他带着父亲亲手为他制作的⽵式洞箫,和乡友满囤及路遇的直隶河间人孙继武⼀起闯关东。他们先坐海船到⼤连,再坐⽕⻋、⾛沙⽯路、⼟路,蹲站房、睡⼟炕,⼀⼝咸菜⼀⼝苞⽶饼、地⽠⼲,历经千⾟万苦来到穆棱梨树沟当上了⾤煤⼯。
煤有乌金之称,是⽣产⽣活不可缺少的能源。煤炭是上万年由树⽊植被经地壳运动由⾼温、⾼压形成于地层之中的宝⻉,⽽与之共⽣的便是⽆⾊⽆味的瓦斯。煤矿有五⼤灾害:头⼀个就是瓦斯突出,毒⽓迷⼈致死、瓦斯遇电、⽕爆炸,还有顶板塌坍,粉尘爆炸和地下⽔淹井。徐永旗读过私塾,⼈聪明爱学习,他亲眼⻅到多位矿友死于瓦斯中毒。那时通⻛、检测都没有条件和⼿段,为了预防瓦斯,他⽤抓来的⻩雀放在⻦笼⾥带下矿,⼀旦瓦斯泄漏⻦⼉就会有反应,⼈可及时撤离。这可以说是⼀百年前⾤煤⼯预防瓦斯中毒和爆炸、与之抗争的真实记录。
我为祖国献乌⾦,献了⻘春献⼦孙。徐永旗在煤矿⼲了⼀辈⼦直到退休,⼉⼦徐崇伯也热爱煤矿。他脑⼦好使,⽼师希望他考⾼中考⼤学,他却坚持考鸡⻄煤矿学校,如愿以偿学习⾤煤专业。1969年他19岁毕业,志愿到了穆棱煤矿,⼦继⽗业继续挖煤。⼀家⼈安贫乐道,困难时期⽣活⽤品短缺,⽶⾯粮油⾁菜⾖腐⼀律凭票供应。过年了,特意买上肥膘⾁剁成⾁馅,配上萝⼘包上⼏盖帘饺⼦,家⻔⼝贴上对联:“万年⽊⽯化煤海,百业能源赖乌⾦。”⽼徐喝上点凭票供应的散装⽩酒,也觉得⽣活很幸福呢,⽐起⼩⻤⼦那时候真是天上地下了!
徐家第⼆代⼈徐崇伯很有出息。1974年他当上了穆棱煤矿团委副书记,还处了⼀个好对象,婚房是在⽗亲的平房后边接盖起的⼀间房,姑娘不要彩礼嫁妆。婚礼当天11时,五井传来坏消息:井下因瓦斯突出,五⼈被困。⼀边是新娘⼦,⼀边是战友遇险,时间就是⽣命!崇伯⽴即赶到矿井紧急救援,四⼈脱险,⼀团员矿⼯抢救⽆效死亡。在忘我的抢险救援⼯作中,崇伯不顾⼩家表现出担当作为令⼈感动,他受到表扬并被提拔为矿团委书记。
在穆棱煤矿,整治瓦斯是确保井下安全第⼀要务。浓度⾼、超限、突出可不是⼩事!正如⽼徐师傅说的:“不能为了哗哗淌煤,就不管不顾!”敲帮问顶、 架前探梁、放炮撤⼈、遇⽔追源等制度必须严格执⾏。因为五井领导玩忽职守,导致瓦斯突出致13⼈遇难。临危受命,崇伯接任五井党总⽀书记,他严字当头,以身作则,严管严控,对⾃⼰的师傅绞⻋轱辘坏了不换、企图侥幸⼀天,他⼀点不客⽓照例批评。没承想他⼀离开,师傅坚持不换轱辘推着⾛,结果⻋翻导致脚粉碎性⻣折。医院⼿术时需输⾎,崇伯撸起胳膊献⾎,师傅既后悔⼜感动,流下了眼泪。
精彩的⼈⽣靠奋⽃,崭新的业态靠创新。1984年,穆棱煤矿已被定为⾼沼⽓矿井,此时已是矿⻓的崇伯最放⼼不下的事就是治理瓦斯。在此后的⼆⼗多年的⼯作中,他⼀直在学习、拼搏、奋⽃,去抚顺煤矿参观,到⽇本长崎煤矿考察,它⼭之⽯,可以攻⽟。管理是企业⽣存和发展的第⼀要务,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制度和⼈员素质是⼀个企业家成功的根本,这位领导着⼏千⼈的企业家,⼀步⼀个脚印地向前进。
爱⽐煤厚,情⽐井深。徐家三代⼈的爱在穆棱,情在矿井。徐崇伯的⼉⼦徐⼤⾬接过爷爷传给⽗亲、⽗亲又传给⾃⼰的传家之宝——⽵样洞箫,听着爷爷和⽗亲的保留曲⽬《苏武牧⽺》,在⼆⼗⼀世纪吹响了《走进新时代》,温婉激越的箫声迎接伟⼤祖国⼀个⼜⼀个的晨曦黎明。徐⼤⾬以优异成绩保送江淮理⼯⼤学本硕连读的煤矿安全⼯程专业,这既是⽗亲的职业托付,也是⾃⼰将肩负传承的使命。爷爷、⽗亲常常说:能源是⽣存的命脉,也与危险共存,只有排除危险,才有安全、才有⽣存发展。
徐⼤⾬研究⽣毕业后,没有与⼥同学⼀起去斯坦福⼤学攻读博⼠,尽管那⾥的⾤矿⼯程是全球顶尖专业,⽽是毅然决定回家乡,回到穆棱煤矿,投身于煤矿安全⼯程,尤其是瓦斯治理由传统的排放到煤、⽓通⾤利⽤技术。2005年新年第⼀天,北国⻛光,冰封雪飘,但已经能够闻到春天的⽓息了。徐⼤⾬和⼤学⽣姑娘柳笛结缘,⼋对新⼈在⼆号矿井举⾏集体婚礼。⼗七世纪,英国⼈发现⾦丝⻦对瓦斯最敏感,瓦斯超限⻦即身亡。因此,美丽的⾦丝⻦曾是井下的“瓦斯检测指标”。如今智能时代,智能⾦丝⻦、智能机器⼈已经陆续开发登场了,煤矿这⼀百年危业正迎来美好的春光。柳笛幸福地看着徐⼤⾬吹奏《百⻦朝凤》,他们眼前彷佛⼀对⾦丝⻦正翩翩起舞......
小说《煤海箫声》受到中国⼯程院院⼠、煤炭瓦斯共⾤奠基⼈袁亮好评并作序,鸡西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徐振林为其题跋。这部作品有多⽅⾯价值,对关⼼煤矿⽣活和⽣产安全、治理瓦斯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对喜欢纪实⽂学的朋友也会产生阅读兴趣。作品在整体架构合理的基础上,内容紧凑好读,以艺术⽅式再现⽣活原貌。主要⼈物徐家三代⼈个性鲜明,煤矿故事真实⽣动,语⾔明⽩晓畅。瑕不掩瑜,作品前半部分第⼀代⼈的历史故事如能再丰富⼀些、语⾔更贴近那个时代就更好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