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林
金蛇献端,
万事顺遂。
惊悉百岁恩师李秉臣校长于2025年2月1日(正月初四)在吉林仙逝,亨年103岁。儿孙操办,喜丧从简,于2月5日夫妻合葬,入土为安,天堂相会。
学子敬献花圈,敬献挽联,为秉持初心,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桃李芬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献身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创办“社会主义的样板学校”,成为享誉全国教育战线一面红旗的大功臣老校长送最后一程;深怀感恩之心,敬献祭文,缅怀追思,学庄子“鼓盆而歌”,高歌百岁校长
功德业绩,赞颂光辉人生,此乃学子人生一大幸事和福气!
1966年7月李秉臣(左五)李英华校长(左四)班主任李仙凤(右五)范章伍主任(右四)与初三三班毕业生合影留念
恩师已去,音容犹存。想起在迎接母校迠校60周年前夕写的纪念文章《温暖的烛光》一文中记叙的一段趣事:那是2013年新春佳节,我和学友杨树华相约给89岁耄耋老人秉臣校长拜年。见到老校长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腿脚灵活,依然像在校时那样朴实朴素,平易近人,分外高兴。想不到见面时“老顽童”开口便高兴地说:“咱们是老朋友了。”我忙回答:“不敢当,您是老前辈,是校长恩师,我们顶多是良师益友!”他还洋洋自得地对老伴说:“好学生来看我,我能多活十年!”杨树华接着说:“那我们多来看您几次,您不就成百岁老寿星了吗!”当时看着老校长精神矍铄、乐观豁达、健康幸福的神情,想起孔子的一句话:“智者乐,仁者寿”。(见《静心集》94页)心中黙默祝愿老校长健康长寿。今天回想起来,秉臣校长金口玉牙,说啥是啥,想啥有啥,真的“多活了十年”多,真的活成了“百岁老寿星”!
1994年哈尔滨市十二中学校庆40周年李秉臣(右六)李英华(右五)校长等前排老师与往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恩师仙逝后,儿子告诉我,老人家去逝前,身体没有大病症状,是在睡觉中,于晚上10点安祥离世的。老师走后,我在儿子传给的四个月前拍摄的视频中,再次见到恩师的音容笑貌。老寿星百岁能在床上唱革命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坐在床边能用园珠笔公整地练习写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老人生前头脑清晰,未失智,手不颤抖,非常难得!百岁老校长应属身体健康,儿女双全,四世同堂,无疾而终,寿满天年的百岁老人,虽不是腰缠万贯,但确是个大富大贵的长寿老人,可谓鸿福齐天。
我不知道百岁老校长有什么独特的养生之道,子女介绍说,老父亲晚年注竟体育锻炼,爱打门球,爱好书法,80岁前岀行爱骑自行车;退休后二十年如一日地主动为社区居民养花种草、浇水施肥,待人平和,说话风趣幽默,被居民戏称为“老顽童”、“开心果”。儿子总结说,思维活跃,心胸开阔,锻炼身体,饭菜软烂,生活规律,是他老人家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我不知道李代家族是否有长寿基因,但我想信秉臣校长的长命百岁,是他积爱成福,积善成德,德福双修,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人,一辈热爱自己的事业,一辈子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得来的福报。大爱无疆,福寿绵长。

1983年哈尔滨市十二中学校庆30周年李秉臣校长(右九)冯世库主任(右八)等前排老师与66届高三四个班部分毕业生合影留念
常言道:知子莫如父。想当年欢度春节,给老校长拜年,学子已离开母校47年,风华正茂的学子已变成为花甲之翁,历经“文革”动乱之考验,暴风骤雨洗礼,四十多年后,过大年,还能得到饱经沧桑的耄耋老师,当厅褒奖为“老朋友”,“好学生”,这是我一生的荣耀与骄傲!
我深知,敬爱的老校长与我父亲是同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苦大仇深,当过日本劳工,铁路工人,工会干部,又跨界从教,荣任校长二十余年,特殊的径历、磨励铸就了他的高尚品德,朴实纯朴的人格秉性,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忠厚老诚,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在十二中学,在老太平区,乃至全市教育界那可是有口皆碑的老模范,是我心目中的“活雷锋”,“中国好人”。
当年十二中学是“太平大屯”唯一的一所集初高中于一身的“高等学府”,全市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是我青年学生时代茁壮成长的摇蓝。在学校里我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而且从老校长老师身上学到了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老校长爱岗敬业,竞竞业业,勤勤垦垦,早来晚走,十几年没休过节假日。辛勤汗水浇灌出丰硕果实。我亲眼目睹,1964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在哈尔滨召开现场会,推广十二中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的办学经验,推广全国模范教师杨治周《立德育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教育副部长蒋南翔莅临会议,《黑龙江日报》发表社论,现场会盛况空前,十二中学从此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战线的一面红旗,一个样板校,一所好学校,一举成名天下知。
1961年7月李秉臣(左五)李英华(右五)校长参加模范班主任杨治周(左四)毕业班同学留影
车箱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就是火车头。好学校是靠好校长引领、支撑的。
我当学生干部,经常提前到校协助老师检查班级出席情况,自习纪律,班级卫生,走进教学楼,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两位身穿蓝大褂的李秉臣、李英华校长在打扫走廊公共卫生;数九寒冬,我亲眼看到两位校长在校外公共厕所下刨大粪,带头为校园田地积肥;我亲眼见到两位校长拎着土篮子,在校园周边四处捡砖头,带领师生自己动手建造体育器材仓库,修建校园厕所。爱徒如子,主动换饭,将自已带的午饭饺子,偷偷地放在生病学生干部的饭盒里,自己啃窝窝头成为校园里的佳话。
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人们缺少的不只是物质食品,更要战胜心里饥荒,更需要精神食粮。两位校长,煞费苦心,开动脑筋,开展”请三老”(老战士、老工人、老农民),“讲三史”(革命斗争史、厂史、家史”活动,请来铁人王进喜,东北抗联老战士李小凤(陈雷省长夫人),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李兆麟将軍警卫排长林玉珍,小说《暴风骤雨》中贫农原型“赵光腚”等英雄模范人物来学校做报告,把全校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搞得生动鲜活,有声有色,激励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三观”,继承和发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2003年冰雪节作者与哈尔滨十二中学往届学长、著名声音教育家金铁霖(左)相聚太阳岛合影留念
德为人先,行为世范。其先进事迹,动人故事,成为校史展馆里的精彩华章,犹如春天校园里绽放的鲜花,灿烂夺目。
有人说:“人的一生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是幸运的、幸福的,我在中学时代就遇到了好校长好老师。当年十二中学功绩卓著,声誉斐然,背后还有在两位校长精心带领下的以全国模范教师杨治周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呕心沥血,皓首穷经,默默奉献。他们中有来自黄埔军校、清华、北大、复旦、南开等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来校执教,成为中流砥柱。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由一名物理教师成长为接班校长的陈国民老师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还有一大批来自其他战线的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驻校做出无私奉献。他们中有参加过开国大典,接受朱总司令检阅的老兵、爱岗敬业的教务主任冯世库;转业军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教务主任范章伍;为国家乒乓球队输送三名队员的优秀体育教师车仁贵;国家首批飞行员,积极创办校航模组,多次获国家级冠军奖项,曾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航模比赛的物理教师刘宗荣;坚持从教35年,多次获优秀教案奖、自制教具奖的市优秀教师、市人大代表的滕元才等。他们高尚的师爱,师德,师表,师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994年哈尔滨市十二中学建校40周校庆李秉臣校长(右五)冯世库主任(右四)赵作玉主任(右三)等前排教师与66届高三四个班部分毕业生合影留念
我记得有诗赞曰:“教育革命好榜样,立德育人作为纲,精心培养第二代,桃李芬芳满城乡”。建校以来,十二中学为祖国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如金铁霖、杨广年、吴忠民、刘殿生、陈阿喜、修葆华、皮文波、丛友林、李素梅等群星骄子为同学校友树立了榜样。
母校十二中不只是我获得知识的摇篮,更是奠定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殿堂。当年在一些师生眼里,我是十二中学的“宠儿”、“得意门生”。工人子弟,“红五类”,当了学生会主席,省学联副主席,高中毕业前夕成为学生党员,留学预备生。当学生干部,在为学校和学生服务中经受历炼,增长才干,为我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走上领导岗位,筚路蓝缕,踔厉前行,爱岗敬业,为党的纪检监察事业和人民公安事奉献微薄力量打下基础,曾荣获哈尔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黑龙江省“党的十大卫士”之一,全国公安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称号,这些成绩荣誉的取得都归功于在中学时代打下的“精神底子”。
师爱如海,师恩如山,师恩难忘。老校长永远是我感谢的恩师、人生贵人。
2024年6月9日李秉臣与子女姐弟妹五人合影,前排李秉臣(中)、李宝菊(左一)、李宝山(右一)
1982年,李秉臣卸任区教育局长,光荣离休,儿孙满堂,乐享晚年,颐养天年。
奋斗终身为育人,
甘洒热血写春秋。
李秉臣校长的一生是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斯人已逝,追思和缅怀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行动告慰在天之灵,将哀思和怀念化作动力,铭记和传承恩师的精神美德!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2025年2月22日(正月二十五)
作者原哈尔滨市公安局纪委书记、督察长、三级警监(2006)
作者金海林:
原哈尔滨市公安局纪委书记、督察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出版著作《古镜百鉴》、《今镜百鉴》、散文集《清水濯心》、《静心集》,摄影集《走进天堂隔壁》等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