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5日,中国第一座文学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文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文学馆在中国相对年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让文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推动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文学馆仍在路上。
——编 者
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园林式建筑群里,不时与现当代文学名家的雕像相遇:巴金背着手在散步,朱自清坐在湖边,望着一池“荷塘月色”,叶圣陶、曹禺、老舍正在交谈……这些文学巨匠从时光深处走来,指引着观众去探索文学的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徽是一个逗号。中国古典文学中没有标点符号,逗号的出现恰恰表征现代。逗号也标志着一种延续,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馆既深挖文学资源的丰富矿藏、植根文学传统,又积极拥抱未来。
巴金最后的工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进入所有场馆的正门门把手都是一只手模,进门者均可与之握手。这只手是哪一位文学大师的?
答案便是: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成与巴金密不可分。晚年的巴金意识到,自己有将一个时代的印记传承下去的责任,他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能够搜集、收藏、整理、研究、展示现代作家作品。1981年3月12日,巴金《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在人民日报刊载,得到一大批著名作家的响应。
1985年1月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中国第一座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告成立。同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典礼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西院举行。
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文学馆的文物、书籍逐年增加,万寿寺旧馆已渐渐承载不下,建立独立新馆势在必行。于是,巴金再次为他这“一生最后一个工作”鼓与呼。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文学馆在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开辟新址。2000年5月23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开放。
新馆占地46亩,建筑面积共3万平方米,藏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众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的手稿、作品初版本、照片、书信、字画、书籍等藏品92.98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0件,并建有100多个作家文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茅盾故居也归中国现代文学馆所属。
新文学发展100多年,留下数不尽的文献资料。这些弥足珍贵的收藏,穿越岁月的洗礼,历经时代风雨,撑起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文学馆的收藏工作永无止境,我们是在面向未来进行收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
历经近40年发展,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业不断壮大,集文学展览馆、文学图书馆、文学档案馆以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交流功能于一身,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学博物馆。2024年5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正如全国文学馆联盟秘书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所言:“中国现代文学馆完全实现了巴金先生当年的设想,为文化薪火相传和文学史的建构与研究提供服务。”
唤醒沉睡的书稿
“现代作家书房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气最高的展览之一。展览还原冰心、曹禺、丁玲、艾青、臧克家等10位作家的书房,所有展品都是作家生前用过的实物。
在冰心书房,书桌上摆放的海螺、小瓷猫等工艺品,花瓶里怒放的玫瑰花,天蓝色的格子床单,清新素雅的布置流露出作家的生活情趣,让观众在观展中逐渐与作家“靠近”。一个装满信件和明信片的大玻璃柜格外引人注意,“这是各地读者写给冰心先生的信,冰心先生将其用心保管。”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主任王雪说。
除“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现代作家书房展”两个常设展外,文学馆还不定期举办特展。“2024年新开幕展览有8个,数量为近年来最高。”王雪介绍。
步入“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展厅,书山模样的艺术装置矗立展厅中央。
仰头看,“登春台”“雪山大地”“北流”等字牌悬垂,这些是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入选作品的名字。
“2024年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展览通过‘作品’‘时代’‘人民’‘世界’四个单元、千余件展品,展现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文学活动缤纷活跃、文学公共服务春风化雨的10年。”王军说。
展览展出了作家签名本图书、难得一见的作家手迹等丰富展品,还有大热的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比如《人世间》《三体》《流浪地球》的剧本。
展览的科幻文学展区聚集了不少观众驻足体验。观众在屏幕上输入科幻作品中场景情节的关键词,屏幕上就可实时生成对应的图像,瞬间将观众带入科幻的世界。“生成式人工智能图像互动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王雪介绍。
走上文学的“时光阶梯”,便来到“‘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
“展览采用沉浸式布展方式营造出浓厚的时代与文学氛围。”展览策展人贺同越介绍。在《红日》展区,读者可以触屏体验《红日》小人书拼图游戏。在《林海雪原》的冰雪世界,读者可在飘落的雪花中沉浸感受书中场景。
目前,“美的丰富矿藏——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藏书展”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幕。展览展出了120种巴金的藏书,以及巴金的珍贵手稿、书信等,向观众全面展示巴金的文学成就和精神世界。
拓展文学的窗口
2023年初,一档人文谈话类节目《文学馆之夜》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录制,7个夜晚、7场漫谈,李敬泽邀请多位作家、艺术家、学者“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让文学走近更广大读者。
《文学馆之夜》展示了不少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镇馆之宝”,如鲁迅《呐喊》初版本、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朱自清抗战胜利后使用的皮箱、曹禺用过的镇纸等。
“节目希望借助新的媒介,让更多人知道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知道这里有这么多珍贵的馆藏。”李敬泽认为,文学馆的事业不是一个“关着门”的事业,要做“无墙”的文学馆。文学馆不仅是专业的文学机构,也是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场所。
近期,中国现代文学馆推出的“四季印章”走红社交平台。印章图案以文学馆建筑搭配四季流转的景色,依季节推出和变化。王军说,随季节变化的印章,传达出文学与时间的“常”与“变”,提醒人们多发现日常生活的自然之美、平凡之美。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馆积极依托自身资源,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研学课程。“‘文章万物——文学中的北京’研学课程很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中国现代文学馆公共服务部工作人员崔琦介绍。
文学讲座、新书发布会,主题党日、研学课程,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越来越丰富,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立体化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文学馆。
截至2024年11月,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待观众17万人次,茅盾故居接待观众7万人次。
“我们正在努力将文学馆打造成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数字赋能文学的亮丽窗口。”王军说。
巴金先生曾说,“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文学馆要让这些‘美的丰富矿藏’‘活’起来,向公众提供美好丰富的文学文化生活。”李敬泽说。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竞放
国内文学馆携手走向数字化时代(文化中国行)
张珊珊 李祉瑶
近年来,我国文学馆加速发展,全国范围内省级综合性文学馆、市级文学馆、作家文学馆、各类主题文学馆等不断涌现,成为中华大地上一座座新的文化地标。
文学馆的创建与发展,是近几十年的事。一段时间里,中国现代文学馆一枝独秀。1999年建成并开馆的河北文学馆是国内首家省级文学馆,位于山东台儿庄的贺敬之文学馆是较早建成的个人文学馆。
进入21世纪,各地兴起一股创建文学馆的小高潮。黑龙江、海南、湖南、安徽等不少省份的文学馆已建成并运营。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国现代文学馆为龙头,省级文学馆为主体,各类主题馆、作家馆为补充的行业格局。
2020年11月10日,全国文学馆联盟正式成立,全国文学馆连成网络,成为新征程下文化发展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2023年10月,浙江文学馆对公众开放;2023年3月,中国现代文学馆所属茅盾故居修缮后重新开放;2024年4月,广东文学馆正式启用;2024年5月,香港文学馆开馆;上海文学馆“馆中馆”—巴金图书馆已于2024年年底向公众开放。多座文学场馆的落成与开放,为中华文学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学精神的传承,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些文学馆会有意识地与当地的美术馆、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毗邻而建,形成集聚效应,相互引流,更好地服务公众。浙江文学馆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与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一起,组成浙江省内体量最大的现代复合文化综合体。广东文学馆坐落于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与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三馆合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表示:“一个地方的文学馆应该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生活的‘小马达’。‘小马达’转得越快,当地文化之灯就会越亮。”
如何将“文学”变为“展品”,用好数字化手段讲好文学的故事,是文学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广东文学馆,展现晚清时期文人志士面对内忧外患而发出文学变革之声的数字舞台剧《文以新民》、沉浸式全景环幕视频《风起岭南 潮涌湾区》、广东古代文学“海上明月”数字艺术光影空间……文学之美与科技之炫的结合,让观众仿佛置身当时,感受以笔为戎、以文聚力的时代回音。
“我们将把文学场馆作为生态来经营,积极借鉴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全国文学馆联盟其他成员单位在数字化体验、文学内容与观众交互相结合的先进经验,谋划在大数据建设层面开展更多的合作。”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介绍。
在浙江文学馆,中国文学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落户于此,文学也从数字阅读、数字馆藏等简单的“电子化”,逐渐走向可感可用、共通共融的“数字化”时代。
《浙江通志·文学志》数字长卷上,浙江文学史的年表一览无余,扫描任意时间点的二维码就能获取智能生成的知识点文化短视频;以《兰亭集序》篇末名句命名的互动屏幕,点击不同年龄,就会看到7岁的骆宾王咏鹅、11岁的王阳明游览镇江金山寺、43岁的李清照“寻寻觅觅”、66岁的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浙江文学馆共同建设的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既能较好地发挥文学馆保存文学资料的功能,同时又能用数字化手段,对文学资料进行活化应用,达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学史料,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浙江文学馆馆长、浙江文学院院长程士庆表示。
做好地域文学、特色文学的史料积淀,是各级各类文学馆的重要使命。
文学辽军展示馆作为一座省级红色文学主题展馆,充分盘活红色文学和工业文学的资源。在口述文学史影音采集厅,活跃在不同年代的新老作家走进拍摄室,讲述“我和文学辽军”主题的红色文学故事。通过“作家回家”活动、《文学辽军》主题系列视频的制作,萧军、马加等一代代辽宁作家的经典作品、红色文学故事,集聚成内容翔实的数字档案与影像资料,将文学记忆更好地留存、传承。
上海文学馆于2024年11月25日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揭幕“馆中馆”巴金图书馆。这座以“巴金”命名的新型文化空间,体现人民作家与城市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境界。以巴金为主体的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图书馆正在打造,致力让读者和研究者均可查阅、使用,也可以提供线上和远程服务。
(综合本报记者窦瀚洋、王云娜、胡婧怡、曹玲娟报道)
英国、日本文学馆建设(交流互鉴)
本报记者 邢 雪 朱玥颖
在英国,部分名人故居承担了英国文学馆的功能,如莎士比亚故居、狄更斯故居、简·奥斯丁故居博物馆等等,为全球文学爱好者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伦敦金融城发表重要演讲,提到自己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莎士比亚故居位于英国小镇斯特拉福德。小镇包括莎士比亚出生地、莎士比亚妻子安妮·海瑟薇的农舍和莎士比亚新居等多个历史建筑,系统展示莎士比亚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经历。
在莎士比亚出生地信托基金会的组织之下,小镇经常举办戏剧表演、文物展览和文学研讨会。故居管理方也积极采用数字化手段,将莎士比亚故居打造为跨文化、跨地域的文学教育平台。
位于伦敦贝克街的福尔摩斯博物馆聚焦于虚构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巧妙结合,以19世纪伦敦为背景,重现了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虚构人物福尔摩斯居住的“221B号”公寓。馆内陈设严格按照小说描述布置,包括福尔摩斯的实验室、华生的卧室以及破案工具。
通过举办密室解谜活动、情景剧表演等方式,福尔摩斯博物馆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推理文学的魅力。文学与娱乐结合,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也为文学馆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承担部分文学馆的功能,收藏了超过1.7亿件文献,包括现唯一存世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手抄本、莎士比亚早期珍贵印本及一系列英国文学经典巨著手稿等珍贵文学遗产,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使馆藏文献通过网络与全球读者共享,还联合高校和文化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提升文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学术影响力。
上世纪中叶,一批日本文学家、研究者呼吁建立收集、保存文学资料的设施。1963年,日本近代文学馆成立,广泛收集和保存明治时代以来的文学资料。
1967年,日本近代文学馆作为日本第一个近代文学综合资料馆在东京都目黑区驹场开馆。此后,日本近代文学馆与文学家、研究者、热爱文学和书籍的人们一道,在出版社、报社等各界的协助下维持运营。2007年9月,日本近代文学馆在千叶县成田市建设了分馆。2011年6月,日本近代文学馆获得公益财团法人的认定,继续以近代文学相关的综合资料馆、专业图书馆的身份,收集文学资料、普及文艺文化。
截至2024年3月,日本近代文学馆资料总数约130万件,大部分是作者及其亲属、出版社等捐赠或寄存。
来源:人民日报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