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掀起国产动画观影热潮,不断打破票房纪录。屏幕上那个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的顽童,勾起无数人的童年记忆,也激发了今天孩童们的好奇心,可以说哪吒是最为国人喜爱的神话人物之一,哪吒闹海、降龙、重生等故事,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哪吒最初并非今天这般顽皮而天真、正义而倔强的娃娃神形象,其间经历了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改造和重组过程。
本来面目:佛教护法神
在小说故事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个儿子,故又称哪吒三太子,但从未有人循汉例将其称为李哪吒,这暗示着哪吒的异域身份。哪吒也写作那吒,在汉语中并无实际含义,实际是梵文Nalakubara或Nalakuvara中文音译词的简称,在古代经典中常译为那罗鸠婆、那吒俱伐罗、那拏天等名。有学者认为哪吒源于印度教神话,与方位守护神和财神有关,今天能看到的哪吒早期记载均源自佛典,常与毗沙门天王相伴出现。毗沙门亦作毘沙门,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为北方守护神,哪吒则是毗沙门之子。《佛所行赞》记载,“毘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毘沙门轨仪》明确提到“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虽然也有佛经记载哪吒为天王之孙,但后世普遍接受的是两者为父子关系。哪吒作为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之神,职责为护持正法,降服邪魔,为人疾恶如仇,善使雷霆手段。敦煌莫高窟壁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图》中为哪吒早期形象,大眼、牛鼻、赤裸上身、肌肉线条明显,一副凶神恶煞模样,只有如此方能以恶制恶。哪吒在佛经中还拥有“那吒鬼神王”“忿怒那吒”的名号,与后世调皮孩童形象大异其趣,但是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人物性格倒是一脉相承。
因为要斩妖除魔,哪吒必须拥有神通法力,最明显的就是哪吒很早就有了多头广臂的形象,佛教中多头广臂是常见的神通法相,如观世音拥有千手千眼,密集金刚则是三头六臂,宋代《如净和尚语录》讲“那吒八臂空惆怅”,《碧岩录》说哪吒“现三头六臂”,无论八臂抑或六臂都是哪吒异能的体现。佛教中常有恶龙妨碍佛法,哪吒作为护法神,因此出现哪吒降龙的故事。辽宁出土的一方辽代舍利石函上,刻有哪吒追杀恶龙的画面。《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讲哪吒参加如来法会时的装扮,“以难陀、乌波难陀二龙而为络腋,得叉迦龙以为腰绦”,这分明是后来哪吒闹海抽取龙筋为李靖束甲的预演。此外,后世津津乐道的哪吒剔骨还肉、借莲花复生故事,则是禅宗常见的参禅话头,如《禅林僧宝传》讲到“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化身于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总之,后世哪吒传说中父子关系、降龙除魔、三头六臂、莲花复生等重要元素,在哪吒的佛教叙事中都已出现,但尚未完整组合为一体。
身份转化:释子变道童
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一地后必然与当地文化发生碰撞,经过融合形成新的样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原有文化发生交流,特别是与本土宗教道教不断磨合,相互影响,哪吒便是其中的典型例证。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大约唐宋时期逐渐受到道教影响,最终在明代《封神演义》中被彻底收编为道教神仙,而哪吒的道教化还得从其父亲毗沙门天王讲起。毗沙门天王作为北方守护神,其信仰曾在唐代西北地区盛行,并与战功赫赫的名将李靖形象逐渐重合,毗沙门天王最终演变为托塔天王李靖。更为重要的是,李靖是以道家的身份受到民间崇拜,如唐人《原仙记》称李靖为修道之人,道教类书《云笈七笺》提到李靖所用兵法乃“九天玄女法”,苏轼《杂记》记载了李靖“九霞仙人”的尊号。父亲是道教神仙,儿子自然也进入道教谱系。如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自称“为这玉皇选用,封我做都天大帅总元戎”,表明了道教神仙身份,明代《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得更明白,“那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金仙”,只是这时的哪吒形象还有点外道内佛的意味,证据就是在《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西游记》中哪吒借莲藕重塑肉身,均是由佛祖出手完成。直到《封神演义》,哪吒才被彻底道教化,书中哪吒由灵珠子脱胎,全家皆为道门中人,父亲李靖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大哥金吒拜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为师,二哥木吒拜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为师,哪吒本人则拜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为师,哪吒重生也是依靠太乙真人法术,而李靖后来降服哪吒,则是多亏燃灯道人所赠玲珑宝塔,这里的文殊、普贤、燃灯原本都是佛教人物,在《封神演义》中全被道教收编了。此外,哪吒神通中带有火性,如使火尖枪、九龙神火罩、风火轮等法宝,掌握三昧真火,这与金吒、木吒的命名都和五行道术有关。
哪吒在被道教化的同时,作为天王之子的儿童形象逐渐凸显。《西游记》第四回描写哪吒首次出场是“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秀骨更清妍”。第五十一回则将其描绘为“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真个是: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完全是一个可爱孩童样貌,与早期的凶神恶煞大不相同。因此,孙悟空取笑哪吒:“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干。”哪吒作为儿童,天性顽皮好动,不遵守成人社会的规则,很自然地发展出《封神演义》中海边嬉水、震动龙宫、打死夜叉李良、杀了龙王三太子、抽取龙筋的故事。同时,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顽童与严父是个永恒的话题,哪吒与李靖的冲突最终演变为剔骨还肉这一关键情节,可以说娃娃神仙的形象使得人们熟悉的哪吒故事得以完成。
剔骨还肉:重生的莲花
早在敦煌壁画《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图》中,就描绘了哪吒办法会,嫌父亲毗沙门邀请宾客人少而动怒的故事。宋代苏辙有诗云:“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这些都透露出哪吒父子之间存在不和的信息,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与李靖的冲突最终演变为哪吒剔骨还肉,付出生命的代价。表面上看,“剔骨还肉”是因为哪吒杀龙王三太子敖丙,闯下弥天大祸,深层原因还是顽童哪吒不遵守成人世界的规则,而李靖便是这个规则的化身。李靖对哪吒的顽劣性情极为不满,多次称其为“逆子”。在四海龙王兴兵陈塘关的威逼之下,哪吒选择一人做事一人当,“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剔骨还肉”本是取自佛教,禅宗法师借此话题问什么是人本来面目,以启发人开悟本性。在哪吒故事里,这个情节成了哪吒报恩的方式。按照中国传统伦理规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孔门高弟曾参在临终前还要让门人检查自己身体是否有伤,庆幸没有损害父母给予的身体,哪吒剔除自己骨肉可以说是大不孝,只有在以保护父母生命为目的的前提下,才具有合法性。同时,哪吒通过以自己性命保全父母的行为,将父母所赐的旧生命归还,再借莲、藕得以重生。
莲花在许多文化中都具有神圣意涵,莲花随日出盛开,日落而谢,在中亚等地是光明神在世间的象征,而在佛教观念中,莲花象征着生命力,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佛祖诞生之时,朝东西南北方向各走了七步,步步生出莲花。藕作为莲花的根茎,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再生功能,在池塘一角种下藕芽,通过再生便可布满整个池塘,加上藕节与人的四肢形状类似,用莲花和莲藕作为哪吒重生的材料,真是再合适不过。通过莲花重生不仅是神话想象,更要紧的是,由此哪吒挣脱了与父母的脐带联系,获得超越世俗规范的自由。在这一点上,哪吒和孙悟空的形象有相通之处。《西游记》中“大闹天宫”和《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都不是整部小说中的主线故事,类似于楔子情节,却是最出彩、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部分。一个“闹”字,反映孙悟空和哪吒对现实的抗争,孙悟空是天生石猴,无父无母,而哪吒是灵珠子脱胎,通过莲花重生,斩断现实纠葛。孙悟空被称为“心猿”,哪吒以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示人,都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这和明代中期以后心学和“童心说”的流行息息相关。虽然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最后还是屈服于李靖手中的宝塔,但这何尝不是隐喻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够获得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
哪吒的传说不仅以故事文本流传,还以民俗的形式进入百姓生活,哪吒因闹海降龙被认为具有治水的神通,今天在我国四川、福建、广东、台湾等多江河或滨海地区还分布着不少哪吒庙宇,百姓供奉以求平息水患,其中以四川宜宾翠屏山哪吒行宫最为知名。哪吒故事随着时代变迁也吸收着新的理念,如《哪吒》电影中敖丙由敌人转为朋友,是对友谊和合作的珍视,李靖对哪吒深沉的爱是对父子情深的强调,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则是不向命运屈服的吼声,这显示传统文化在当代不断更新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作者:罗唯嘉,系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讲师)
哪吒的法宝
赵运涛
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都有哪吒出场。那么在这两部书中,哪吒都有哪些神通,善使何种兵器呢?
在小说中,哪吒是莲花的化身。因为特殊的肉身材质给哪吒所带来的神通,在《封神演义》中得到充分展示。书中,有不少很厉害的法宝和法术,对哪吒都不起作用。如殷郊的“落魂钟”,钟声能让人陷入恍惚,失去对身体的控制;余化的“戮魂幡”,会出现黑气,攻击人的魂魄;张桂芳会“呼名落马”的法术,只要叫对手的名字,对手的灵魂就会被控制。然而这些法宝和法术,在哪吒面前纷纷失灵。原文说道:“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声,魂魄不居一体,散在各方,自然翻马,哪吒乃莲花化身,周身具是莲花,那里有三魂七魄,故此不得叫下轮来。”
与《封神演义》中哪吒善于利用身体相比,《西游记》中的哪吒更倾向于展现智慧。孙悟空为了骗取两个小妖(精细鬼、伶俐虫)的紫金红葫芦和净瓶,谎称自己也有一个葫芦,并且功能更强大,能够“装天”,为了配合这一骗局,孙悟空请天庭帮忙,是哪吒想出了一个办法,小说中描述道:
那班中闪出哪吒三太子,奏道:“万岁,天也装得。”玉帝道:“天怎样装?”哪吒道:“自混沌初分,以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天是一团清气而扶托瑶天宫阙,以理论之,其实难装。但只孙行者保唐僧西去取经,诚所谓泰山之福缘,海深之善庆,今日当助他成功。”玉帝道:“卿有何助?”哪吒道:“请降旨意,往北天门问真武借皂雕旗在南天门上一展,把那日月星辰闭了。对面不见人,捉白不见黑,哄那怪道,只说装了天,以助行者成功。”玉帝闻言:“依卿所奏。”
宋代有关哪吒“变形”的描述,有两种,一种是“三头六臂”,一种是“三头八臂”。
《西游记》继承了“三头六臂”这一系统,小说中描述说:“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封神演义》继承了“八臂哪吒”的系统,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哪吒连饮三杯,吃了三枚火枣,真人送哪吒出洞府……(哪吒)只听得左右齐声响,长出六只手来,共是八条臂膊;又长出三个头来。”《封神演义》中殷郊会“三头六臂”也是因为吃了东西,这种通过“服食”获得神通的想象,带有中国传统道教的因素。
《西游记》中对应着三头六臂的是六件兵器,这些法宝的特点是可以“裂变”无数分身,对敌人进行饱和式攻击,如哪吒在对付青牛精的时候,《西游记》中描述说:“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将六般兵器抛将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却是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火轮儿,大叫一声‘变!’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都是一般兵器,如骤雨冰雹,纷纷密密,望妖魔打将去。”
《封神演义》中对应着三头八臂的是八件法宝,古人的思维方式是不能空着手。小说中描述哪吒有了“三头八臂”后,“太乙真人传哪吒隐现之法,哪吒大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为了每个手中都有东西拿着,火尖枪变成了两根,太乙真人又赠他九龙神火罩和阴阳剑。九龙神火罩就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太乙真人打败石矶的那件法宝,阴阳剑是两把剑,这两把剑主要是“凑数”的,在《封神演义》中没有什么功能展示。但在《西游记》中,哪吒的随身兵器就是斩妖剑,曾用它来对付牛魔王。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随身兵器不是剑而是火尖枪,其他不常用的兵器和法宝,也与《西游记》中有所不同。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兵器是渐次获得的,乾坤圈、混天绫是跟随灵珠子,与哪吒一起转世出现的。太乙真人通过莲花再造哪吒后,又给了他火尖枪、风火轮、金砖。等哪吒有了三头八臂的神通后,太乙真人又给了他九龙神火罩和阴阳剑,共计八件兵器。
《西游记》中更加注重哪吒法宝的战斗效果和即时表现,而在《封神演义》中,法宝的阶段性“出场”,则更加突出了哪吒成长和强大的历程。
从《西游记》到《封神演义》,我们可以看出哪吒的变化,但古人的“魔改”还没有结束,民间还把哪吒与善财童子连在一起。
《西游记》中红孩儿使用的兵器是火尖枪,《封神演义》中哪吒使用的也是火尖枪(很可能就是借鉴于红孩儿),《西游记》说红孩儿被收服后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封神演义》出来后,民间常常把善财童子(红孩儿)与哪吒混淆,清代的《封神真形图》上就有“善才(财)童子哪吒”的标注。
除了把哪吒跟善财童子“联名”,赋予哪吒招财的功能(因“善财童子”有“善财”二字,古人常将其当作财神),在清代,民间还把哪吒当成一些行业的祖师爷,有的地方认为哪吒是卖风筝的祖师爷,这大概跟其有“风火轮”这一法宝有关;有的地方卖绳子的人也以哪吒为祖师爷,这大概是跟其有“混天绫”这一法宝有关。此外,哪吒因其“三坛海会大神”“伐纣先锋”的身份,在古代被视为军神或战神;因其莲花复生的故事,在一些地区被视为辟邪治病之神;因其佛教的背景,哪吒在一些寺庙被视为护法神;因其孩童的造型,在一些地区被视为孩子的守护神;因其闹海的本领,在东南沿海一带被尊为镇海之神……不同的时代、地区和人群,对哪吒的崇拜形式各异,哪吒的信仰展现出了极强的包容性。
(作者:赵运涛,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哪吒行宫

图片由作者提供
【画说风物】
哪吒行宫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山景区,地处半山腰,依山而建,造型古朴。哪吒行宫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由仙踪胜迹牌坊、太子殿、哪吒洞组成,被认为是第一座供奉哪吒的庙宇。
(作者:张铭)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