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文工团 专场文艺演出部分节目在线展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国庆在线专场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在哈飞文化馆广场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在道里区文化惠民大舞台第二次绽放艺彩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 李嵘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哈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雁之声艺术团 在平房翠柳公园进行大型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举行2022道里区文化惠民首场文艺演出

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作家王照碧新著《碧水空明》作品研讨会在哈举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琴棋书画 > 百花齐放网 | 书法的行迹

百花齐放网 | 书法的行迹

2025年01月10日 07:10:35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542 作者:李昕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局部)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资料图片

湖北云梦睡虎地汉简《伍子胥》 资料图片

  我看到中国书法坚定前行的足迹——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融注了华夏民族千年的沧桑,历经时光轮转,始终一腔热情向前奔涌,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汇成一曲曲人类历久弥新的生命之歌……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饱受屈辱、颤颤巍巍地开启现代化大门的。

  兵燹频仍,溢血江河。肆意压榨,巧取豪夺。维克多·雨果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瓜分,蹂躏,羞戮。天朝帝国的尊严被强盗们狠狠踩在脚下,苟延残喘地被拖入二十世纪。

  历史总以一种吊诡的方式,书写它传奇般的运行逻辑。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在行将被世界遗弃淡忘之际,竟以一种意外的方式撑起国人荣耀,展示华夏文明光华——中华文化的种子或沉睡地底,或蒙尘隐匿,突然间横空出世,如暗夜花火,次第花开,惊艳四方。

  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偶然发现,中药铺买来入药的“龙骨”上有奇异刻画字符。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自此,甲骨文串起汉字发展史,激活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

  1900年,道士王圆箓清理破败洞窟中的积沙,未料发现卷帙浩繁的敦煌遗书,此后,大批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等文物重见天日。

  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搜寻楼兰遗址,大漠风沙侵蚀摧毁了古城的一切,他意外发现散落的木简残纸,由此揭开楼兰文明的面纱。

  书法,书法,书法。最柔软的载体迸发出最硬核的底气——这是中华文明浩瀚博大、向前绵延嬗变的基底;这是中华文化纵横宏阔、向下坚韧延展的力量。

  身处大变局中,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器物、制度、文化之变。西学东渐,西潮奔涌而来,冲刷侵袭着封建王朝的社会肌理。书法未能超然于外,如陷漩涡苦苦支撑回转,渐趋颓唐疲沓。置身事外,却未能置身世外。文字存废之争、书写工具之变与身份迷失困境,使书法在现代进程中愈渐边缘化,传统文化精华的艺术价值褪去,仅在标语的涂刷功用中,残存了最后一丝实用价值。

  马克思说,历史经常重演,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所幸,历史见证文明崛起,文明缔造历史奇迹。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就在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独特基因。血脉如斯,文脉如此;文明如斯,书法如此。

  没了锚,很难想象船舶安稳的固着能力;少了文字,很难想象民族流传有致的赓续图谱。文字,将一发即逝的语言形于眼前、传于异地,即便相隔万水千山,彼此见字如晤、意明心契。有文字,文明就有生命附着力,承载一事、传播一时、流传永世。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放眼寰宇,曾经辉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为野蛮征服者铁蹄践踏,忽喇喇似大厦倾,徒余断壁残垣。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纸莎草象形文字、泥板楔形文字、哈拉帕印章文字如今黯然展陈于博物馆里——文字背后的文明和民族模样遁之无形,这些令人感伤悲怀的记忆碎片留给历史费解的谜。只有中华文明穿越时空,历经岁月磨洗,有文字为证,没有断层,仍与古为新,熠熠生辉。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刻符记事是光辉起点。从此,中华文明的种子发芽生长、开枝散叶。张怀瓘《书断》中有对仓颉造字的神话式表述:

  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文字产生使知识积累、文化传承成为可能,由此,开启了人类演进有序的文明滥觞。“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古人认为,惊天动地事必有天象征兆。在张彦远看来:“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感动于汉字诞生,上苍为人间下粟如雨,谷雨节气即由此而来。雨水来,百谷生,万物生,人类生生不息。张彦远由文字提出中华文化精髓中书画同源及其形式分野的艺术命题。许慎《说文解字》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由文到字,依文组合,字亦不断衍生。一个个方块字,如同中华文化活化石,饱含丰赡信息,看着、读着、写着,便听见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天地之音,望见一幅幅鲜活动人的生活图景……

  解读五千余年前的陶器刻符,原始的呈现材料、简洁的文字形象、朴素的契刻方式,使书写呈现独特艺术风范,表达出最中国的艺术理念和审美伦理,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中华文化的特殊视角。汉字以象形特征摹画对生活世界的直观认识,书写艺术特质寄托精神世界的隐喻内涵。字因书显,书因字存,字书交辉。文字与书法如双子星并蒂莲,催生华夏文明种子开花结果,成就华夏民族岁月缱绻,葳蕤繁茂。

  那是3600多年前商朝巫师占卜书写抑或刻画的甲骨文字,一如占卜过程,神秘玄幻;那是熔铸钟鼎的吉金文字,一如礼乐青铜重器,雄浑端整。那是刻写于简牍、丝帛的简帛书或是刊凿于石材的石鼓文;那是秦一统中国后推行的小篆。文字与书法是走进中华文化堂奥的金钥匙。回看过往,一路瑰丽奇绝。甲骨文开阖揖让、稚拙生动;金文方正整齐、雍容厚重;石鼓文圆润挺拔、遒劲凝重;小篆流畅圆润、庄严宽博……经历时间沉淀,篆隶草楷行书体生成、演进、定型。自汉开始,由书体而书风,书法跨越历史江河,走出汪洋恣肆、风姿绰约的万千气象——汉代沉雄朴茂,魏晋精雅韵致,唐代雄浑严整,宋代俊朗畅达,元代清真放逸,明代天趣烂漫,清代朴厚多姿……

  当汉字融合书写技艺,当意趣形成笔墨表达,民族文化心理便融注笔端,渗透进社会生活,潜移默化中浸润、滋养、漫延……文字与书法,让我们串联前人,连接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想要存在,它就必须被写作和研究。文字让历史走出口传心授;书法因文字超越明心见性。面对汉字,我们心怀感激心存敬畏,因为一笔一画浸染历史传承,一词一句闪烁思想光芒。在历史与当下、文本与笔墨、实用与艺术间,我们以书法之名,悠游于世,进行一程精神穿越。

  我一直顽固地认为,年是中国人的文化修行,书法化身精神图腾,春联则担当了季候启蒙。

  当稠浓黑亮的墨汁落于两行红纸上,家乡的年就赫然登场了。

  帮街坊邻里写春联,是父亲雷打不动的“年俗”。堂屋、神龛、八仙桌。一方砚、少许水。一根墨条,重按慢转,一圈一圈,来来回回……人磨墨,墨磨人,磨墨磨心,墨如庭前蜡梅,香气四溢。

  三折两裁,对联纸在父亲手下瞬间被理得顺顺贴贴。父亲会因人而异,集句撰联。场景情状考量、文字修辞比选、平仄对仗推敲,一一满意后,取笔蘸墨,稍稍掭笔,一笔顿下,纸上便洇出墨花,慢慢扩散,恰似朵朵迎春花绽放。纵笔挥毫,红纸有字的灵性,年就有人的氛围。这是仪式感满满的围观礼。众人起身躬立,不再说笑,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手中毛笔左右摇曳上下翻转。墨,游走笔尖纸端,生发无穷变化——那是每日铺开的简淡日子和浸透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活。一气呵成。搁好笔,顺手接过递来的香烟,父亲视线仍在字上,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打着拍子细细端详。沉吟再三,便由联语内容释义絮叨年节安排,到家长里短亲朋师友近况,再至开春打算。阳光透过窗棂铺洒到满地对联上,喜庆的色彩反射墙身四壁,映红观者脸庞,也烘托出憧憬中的来年好日子。

  万象更新、春回大地、锦绣前程……横批是直抒胸臆点睛之笔。纸上乾坤大,笔下日月长。红纸黑字溢着墨香,透着喜气,藏着福运。春联承传中华文化亘古而新颖的文明基因,寄寓了人们美好朴素的情愫愿望——一笔一画令人向往,因为其中蕴藏满满的期冀;一撇一捺饱含情感,因为其中洋溢浓浓的年味,透过人情世故流淌于每个人的内心。

  春联烘托氛围的年节,不只是喜庆、欢快,书法温润端厚、精雅自持,表现笔墨法度,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教化礼法。岁月流转,人心温暖。书法流淌进心田,浸润心灵,让人脱离鄙俗戾气,厚道克制,清朗雅正……

  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赵、燕、秦等国不堪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筑长城以“限戎马之足”。秦统一中国后,蒙恬受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蒙恬为秦帝国赢得尊严,防敌佑民护耕的长城亦成为存世的经典建筑。专家研究发现,长城走向恰与四百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意味着长城划定了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边界,即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边界。换言之,与其说长城是封建王朝辖域边界线,毋宁说是中华文化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形态的分界线。孙中山曾说,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兹事体大,蒙恬功莫大焉。

  《太平御览》有蒙恬造笔的记载:

  崔豹《古今注》曰:牛亨问曰:“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也。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笔耳。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鹿毫,非兔毫竹管也,非谓古笔也。”

  上马杀敌,下马提笔。一武一文,是蒙恬的历史影像。挥剑北向,蒙恬拼出帝国挺立的面子,亦守住帝国发展的里子。春去秋来,长剑在手,直刺青天锷未残,农业耕作繁衍不息;晨起暮落,运笔为斤,翰墨象纬起风云,华夏文明嬗变绵延。

  其实,毛笔并非蒙恬首创,但后世尊其“笔祖”,想来因为他的功业和毛笔在中国人心中的特殊地位。“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隆乎笔。”在古人看来,“笔者,毕也。谓能毕具万物之形,而序自然之情也”。记言录史,寄情抒怀,挥毫染翰并非文人余事、书房长物。明李诩直言:“笔墨二事,士人日与周旋,不可茫然莫识其梗概也。”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故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开圣道也。”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依卫夫人观点,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三端,笔之妙用为先;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书法奥妙最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自然观的核心之一在于生命力,作为体验生命、理解宇宙人生的方式,艺术以自然为法,表现内在生命力。蔡邕有“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笔墨游走纸面,疾迟、浓淡、白黑、粗细,阴阳向背互生统一中彰显生命张力与质感。韩愈云:“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书写是望见灵性的转译过程——自然变幻、生命绵延、历史演进倾注笔端,兴会而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执笔挥毫,分隔虚空,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墨流成迹,流出人心万象之美。寻绎书写历程,字与书把我们和历史、他者关联起来。德国汉学家雷德侯感慨,追溯运笔动作,可以透过书迹感受书写者的身体语言,只要审美标准不变,每位书家都可以与书写者建立个人之间亲近的关系,哪怕相距数千米,或者生活相隔数世纪。

  书者,法象也。书法首要在字,不同于对具体物象的摹画,也区别于西方哲学、数理逻辑的抽象,它是东方艺术、中华文化与生命意象的抽象。丰子恺说,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稀的墨、洇的纸,因这管软的笔,成就书法的精妙玄奥。自然物象与抽象思维结合,使书法具有高阶意象审美况味。一笔着纸,黑白分明,或粗或细,或轻或重,或长或短,书作一次生成,一即是全,全即是一,书者内心亦一览无余。

  中国书画有“立象以尽意”之说。古人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中国书画以文化取向、审美特性为根脉,分离出独具传统魅力、表现手法与精神气质的艺术形式。如果说绘画是以物象化为基础的具象、意象审美递进,书法则是意象化前提下以文辞、文心为依托的抽象审美交互。对深谙中华文化之道者来说,书家笔在手中,景在心中,境亦在心中。

  回看历史,长城维护了民族安危;书法则如文脉基石,自古至今,构筑起一道精神长城。

  那年,到定西。

  车爬行在“苦瘠甲于天下”的黄土高原,满眼黄土梁、沟峁、河谷阶地……一条条土路,一道道山梁,起伏的山峦、纵横的沟壑是岁月留下地老天荒的记忆。光秃秃,黄渲渲,一坡一坡的庄稼地写满瘠薄,一程一程的黄土路布满苍凉。此时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而这里,一片寥落静寂。山腰间、沟垄上、地尽头,几树山梨顽强绽放出绚丽花朵,白白的、粉粉的……天宇下,星星点点的农人佝偻劳作,一幅古老而深远、苍凉而厚重的生存意象图。

  穿过一个村庄,盛放的梨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靠边停车,信步走进一户宅院。麦秸垛,夯土院墙,土砖房。梨树满院,枝上层层雪,缕缕幽香扑鼻。主人不在,我们正寻思退出,陪同者说,此地民风淳朴,农人去地里劳作都不锁门,但观无妨。

  室内不大,家具陈设简单,但绝不邋遢。梨花意象背后的中堂书法和大门对联尤为显眼,红红的纸、黑黑的字,让小院有了生气,让时空有了色彩。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每户都有类似的联语。对联笔力遒劲,字体端雅,虽年已过数月,但墨迹仍光鲜亮丽。

  这里农人业余爱好写写画画,黄发垂髫提笔皆能写。陪同介绍,老辈人敬惜纸张,眼见地上碎纸片都会小心捡拾收藏。新人结婚,送幅字画远胜红包。杀年猪卖了钱,最紧要的是买幅字画。

  日间劳作,晚间习字;忙时耕地,闲时修心。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为生计而生存,但贫瘠没有限制当地人对文化之韵艺术之美的想象——他们以书法诠释为生活而生存。于广袤天宇下,他们卑微渺小;于文明嬗变中,他们高尚伟岸。身外世界、心内世界,书法连接二者,令贫瘠荒凉的山野村落竟如丰盈有致的世外桃源。

  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占据了历史的主页,学统背后的道统撑起中国文化递延的正脉。这道,以人心映照宇宙、以人生顺应自然、以人情寄寓万物;这道,形诸笔墨而传诸言语,显于庙堂而轻于江湖乡野。这就是历史全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即便生如芥子,也会心藏须弥。此时此地的人诠释了中华之道生生不息的内涵。

  翰墨飘香,文化润泽。因为这次旅行,我记住了通渭。

  林语堂曾说,书法为中国文化之美学基础,不懂中国书法,即难谈中国艺术。

  中国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于中国哲学,书法内蕴的精气神代表了古圣先哲对自然界及生命本原的精彩概括。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由气开始,并把它作为万物生成本原,传统学人在人与自然生灵间架构关联,由此探赜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历久弥新的哲学命题。老子说:“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孟子等提出“知言养气”。张载集大成,气充塞宇宙,“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无形之气构成世间一切。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万物变幻无穷。

  自气切入,便易见精与神。如果气代表能量等无形存在,精就是其依托的精微物质,神则为精气活力,体现对象主体变化形式、功能表现及内在规律,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或曰,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精气神三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北宋张伯端说:“精非气不盈,神非气不充;精因气融,气凭精用;气因神见,神凭气用。”

  俗世谈及的精气神是人恒久生存的活性力量。“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淮南子》这样论述精气神之于人的关系。书法亦然。精乃有形之象,以笔墨点画的实体形质展示书写之精当精雅。气为无形之相,以呼应顾盼、朝揖迎让的笔墨技巧和形态构成展示作品气韵气势。神是得形之意,以书作整体格调、审美共鸣和书家人文素养、境界情性展示艺术神采神致。

  精可观,气可感,神则需会通。气顺神聚,结字章法才得体有致,有气口、有神韵,作品才有表现力、生命力。神情意趣与书者心手相发,方有欣然契合之妙。“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始于技,形于艺,成于道。精气神沉淀了书家理解的自然表现之道——哲学思想、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及审美趣味。沈括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姜夔云:“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因此,看到《兰亭集序》,就有悟透生死、欣于所遇的清朗之气;看到《祭侄文稿》,就有家国一体、义贯千古的忠耿之气;看到《寒食帖》,就有顺逆交织,孤寂自持的悲怆之气。

  “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中国艺术审美的重要标准。书法演绎中国人的生命灵性与向往,诠释以有限而寓无限、由无限而回归有限的智慧。技近乎道,艺道相贯。对道的理解差异,使人的内心状态、精神气度和人格境界外化为不同审美风貌的笔墨语言。道家自然之美崇尚朴拙、超逸;儒家中和之美崇尚均衡、雅正;释家空灵之美崇尚清孤、散淡。

  真正的艺术,其实都是艺术家而已。书法墨面文心如同影像出书者的心境视界。故曰:书道一脉,本于实用,成于游艺,书者情性各异,习惯有别,趣舍万殊,世道人心尽现笔下,虽一时之物,却千秋万岁,精气神系之而不减分毫,由是而已矣。

  数年前,到云南曲靖调研。

  饭后,主人力邀去看宝贝。进入曲靖一中,直奔一处小院,见玻璃罩后一通石碑。介绍是闻名书法史的爨宝子碑。听完碑的前世今生,我唏嘘不已。

  邓尔恒,曲靖知府,饱读诗书,颇好书法。1852年,他发现家人买来的豆腐上有特殊文字,寻至作坊,发现爨宝子原碑。该碑原为乾隆年间一农户耕地时掘出,做了制豆腐的压板。邓尔恒把碑运回府中,亲作题跋刊刻其上,后置于城中武侯祠。1927年,军阀混战,战事蔓延到曲靖。爨宝子碑被挪筑工事,成了军人的挡枪石。城中商户张士元多方斡旋,使碑免遭厄运。1937年,曲靖中学校长谢琅书受托弘扬文教,说服张士元交出碑,建“爨碑亭”,命运多舛的爨宝子碑终获新生,亦成今天曲靖一中一景。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文记述了爨宝子的生平事迹。爨宝子天资过人、勤奋好学,19岁时出任建宁太守,臣服中原王朝,治理南中地区颇有政声。23岁时突逝。405年,僚属百姓为他特立此碑。

  爨宝子碑有“南碑瑰宝”美誉,是隶变的典型鉴证。字体朴茂古厚、率真硬朗,区别于南朝书家疏放妍妙、洒脱俊逸气息,又异于质朴方严的北碑书法,更显拙倔硬劲。清代以降,书家多受此碑影响。书风之别,足见远离中原政权导致文化传播的滞后。不唯艺术价值,碑亦提供了重要史料。爨氏家族统治南中四百余年,创造了“上承古滇、下启南诏”的爨文化。该碑形制、职官题名、行文风格都与同期中原碑刻相似,亦说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自古交往融合互动。

  至人无想,江湖相忘。于穆不已,肃雍显相。永惟平素,感恸忾慷。林宗没矣,令名遐彰。爰铭斯诔,庶存甘棠。呜呼哀哉。

  识读碑文,爨宝子为民形象如在眼前。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为名利所绊,不为外物所役,是为政之德。如今,斯人已殁,但长存历史。

  碑的兴起,源于新莽后墓葬渐趋奢华,立碑之风在北方成一时之盛,南方却鲜有刻碑。魏晋至南朝间,兵燹、水患及官方禁碑使南碑存世尤少。

  爨宝子碑长埋地下1600余年,隐身历史的碑文撰写者、刊刻者无法详考,但历史记住了爨宝子。

  因为拥戴,人们立碑感怀。因为书法,仁政善功流传。

  伊斯坦布尔,城市山顶阳光餐厅。阳光和煦洒在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房顶,一直延伸到不远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我和建筑大师梅米特相对而坐。凭海临风,这横跨亚欧的沧桑之城富于文化代入感。

  梅米特提起书法的话题。见他兴趣浓厚,我抽出一张餐巾纸,信手写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钢笔很难表现毛笔的精彩。我边写边比画,中国书法中的提按使转、轻重缓急、牵丝引带、上下呼应,并特别讲解诗文内涵,表达对他热心中土合作的敬意。大师如同学生,虔诚地听我这蹩脚老师絮叨。他讨要餐巾纸,小心翼翼折起来,放进西服内口袋,按了按,说要珍藏。

  大师钟情书法,他说中国书法有与建筑相通的灵感,有类似的空间尺度、环境营造、对比组合、呼应避让、均衡韵律等处理手法。西方砖石材质展示建筑理性阔大意象,中国土木材质表现天人合一的和合观念。书法是中国特有文化符号,更应是世界追仰的艺术形式。

  雷德侯也有同感。在中国,书法因能将传统文化中最有力的媒介——文字,赋予形状,并且是文人阶层的标志,所以占据艺术最高位置。在欧洲,建筑、雕塑和油画三种艺术被置于艺术阶层顶端。建筑为雕塑、绘画和工艺品提供了空间环境,其在欧洲艺术中的卓越地位可与书法在中国所处的地位相提并论。

  对中国人来说,建筑是安身之所,书法则是安心之所。

  那一刻,我领悟书法的伟大——它并非独属中国,而是联通世界——它是人与人相交往相吸引相欣赏的共有财富。

  书法是中国文人的精神依归。美国汉学家福开森说,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中国书法的延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来华生活多年,他在《中国札记》中写道:“中国人或许比任何其他民族更加习惯于密切注意书写的字体是否优美,精于此道的书法家受到很高的尊崇。”利玛窦述其所见,谈不上深刻,但感知是对的。因为,中国书法内蕴了高阶的人间至理、世间大道。

  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曾说,西方人要看懂中国书法至少要一百年。贡氏深谙中国书法,其时西方现代艺术简约主义风潮兴起,说出此番话自是不凡。不了解中国文化精神,面对书法,常人自是难以登堂入室得其三昧。

  “守一盏灯,尽一份责。”书法在,汉语在!留住根,留住祖先的文化!没祖先的文化,没我们的文化;我们没文化,后代便没有文化。

  震撼。震撼。

  民族复兴,必是文化强盛之时。

  我看到中国书法坚定前行的足迹——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融注了华夏民族千年的沧桑,历经时光轮转,始终一腔热情向前奔涌,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汇成一曲曲人类历久弥新的生命之歌……

  (作者:李昕,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编辑:张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百花齐放网 | 写实的力量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百花齐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黑龙江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