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隐藏的艺术——AR数字艺术展”效果图。观众用平板电脑扫描作品,可看到如图左侧所示的立体动态影像。 |
“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现场。 |
“云中·纹里——苏州丝绸纹样数字展”现场。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文化建设、艺术创作带来新机遇,特别是数字艺术等新的艺术门类的产生,使文化供给更多元、文化消费更强劲。近期,以“数字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展览相继举办,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和探讨。数字艺术价值何在?“数字”如何更好赋能“艺术”?数字艺术如何推动传统艺术创新……这些都是数字艺术健康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
在沉浸与互动中体验美
数字艺术是运用数字技术而非手绘完成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绘画、数字装置、数字雕塑等多个门类。以数字技术为媒,艺术拥有了更强的交互性、即时性和可变性等特质,从而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知和审美体验。
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使观众沉浸其中,是数字艺术展区别于传统艺术展的独特之处。不少数字艺术作品能够突破空间限制,从画布延伸至周围环境中,以平日难得一见的呈现方式和尺寸,产生超越现实的魅力,使展览实现多维呈现、动态叙事。例如,正在湖南美术馆展出的“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上,白石老人的《万竹山居图》从二维平面幻化为三维空间,竹林、木桥等实景与数字技术生成的飞鸟、溪水融为一体,使观众得以真切感受齐白石笔下的家乡之美。在类似的数字艺术展中,媒介的多元性使作品在活化平面绘画的基础上,成为庞大的数字信息综合体,立体化呈现平面绘画所蕴含的深意,从而拉近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良好的交互体验,也是数字艺术展联结观众的关键纽带。数字艺术不同于玻璃框里的画作、展柜里的文物,它可触、可感、可变,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好奇心与参与性。在天津滨海美术馆“被隐藏的艺术——AR数字艺术展”上,观众打开平板电脑扫描展墙上的平面绘画,立体星云、全息影像等便会“一跃而出”,在平板电脑中生成一件与平面绘画有一定关联度的全新数字艺术作品。平面绘画与数字艺术的有机结合,在带来趣味体验的同时,为观众打开作品“隐藏”的另一个空间,使其获得新的美学视角和思考维度。在首届上海数字艺术国际博览会上,还有不少作品应用人机交互技术表达艺术观念,吸引观众参与创作,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或者根据艺术大师的风格生成新的平面绘画,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数字艺术的交互性,让高雅的中国画、前卫的抽象画不再曲高和寡,使艺术传播模式从单向信息输出转变为双向沟通交流,丰富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回应时代命题中创造美
数字技术媒介的迅猛发展,让艺术表达更加多元。创作者们不仅以新的艺术创造阐释对社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话题的思考,更对人工智能、数字美学等与数字艺术特质息息相关的话题给予关注,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内容边界。
在近期举办的数字艺术展上可以发现,越来越多创作者注重借助科技的力量,回应时代命题,促进交流互鉴,彰显艺术主张。像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亚洲数字艺术展”,其展览主题均聚焦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共同议题,邀请艺术家表达新思考。2022亚洲数字艺术展即以“地球太空船”为主题,吸引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围绕地球生态环境展开数字艺术创作。在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上,数字艺术同样成为艺术家表达文化理念、现象思考、未来想象的重要形式之一。参展艺术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利用先进技术“造境”,在情与景、虚与实、心与物的呈现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对话”。这些数字艺术作品既促进了观众对世界性话题的思考,也拓展了科艺融合的发展空间。
媒介始终是推动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相较于传统媒介,科技探索世界的维度更加多元,可为艺术家带来更大探索空间,催生更多艺术形式,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加密艺术便是其中一种。当下,创作者与技术、艺术与观众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样,数字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价值?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加密艺术:一种新的可能性”展览,汇聚多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作品,从学术的角度探索数字文化与虚拟空间作为创意孵化器的潜力。这些作品,有着超越其媒介的视觉力量,也充分展现着艺术家想象的深度。
科技发展为数字艺术持续向前探索提供基础,却也带来作品技术手段雷同、缺乏精神内涵等问题。数字艺术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多种技术手段的堆砌应用。在合理运用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数字艺术才能走好未来之路。
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彰显美
数字技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如今,借助数字技术激活丰厚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数字艺术实践的又一重要方向。在数字技术辅助下,中华美学彰显独特吸引力和强大感染力,为中外沟通架起新桥梁。
技术与艺术的创意融合,正让越来越多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大众所共享,使古今对话成为可能。正在成都巡展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以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运用全息投影、即时交互等技术将其转化为动态数字长卷,营造出流光溢彩的山水胜境。徜徉其间,高崖飞瀑近在咫尺,屋舍长桥触手可及,观众走近长卷还可触发不同动态特效,体验万千画境。在北京中轴线上,鼓楼中心券洞内的沉浸光影秀《共鸣》,利用投影畸变矫正技术和空间定点声场,将音乐、鼓声、影像与建筑空间相结合,既凸显了鼓楼本身的建筑结构之美,也生动展示了鼓楼的历史变迁。这些新探索让传统艺术实现全新表达,融入现代生活,彰显文化魅力。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以数字艺术承扬传统文化深蕴的中华美学精神。比如,在不久前展出的“云中·纹里——苏州丝绸纹样数字展”上,来自国内外的百余款纹样在“万花筒”装置中得到数字化呈现,使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多元文明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与风格时尚,激发人们深入了解传统纹样的兴趣。扎根传统文化沃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创新艺术语言,既有助于以数字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路径。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艺术方兴未艾。创作者既需有扎实的艺术修养,又需掌握多学科知识,将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相融,才能在创作中游刃有余。期待更多创作者进一步探索技术与艺术创新,以更多优秀作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数字艺术展现蓬勃生机。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