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文工团 专场文艺演出部分节目在线展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国庆在线专场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在哈飞文化馆广场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在道里区文化惠民大舞台第二次绽放艺彩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 李嵘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哈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雁之声艺术团 在平房翠柳公园进行大型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举行2022道里区文化惠民首场文艺演出

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作家王照碧新著《碧水空明》作品研讨会在哈举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线巡礼 > 百花齐放网 | 艺术家作家的敦煌之行

百花齐放网 | 艺术家作家的敦煌之行

2023年03月24日 10:26:01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635 作者:张颐洋
莫高窟第172窟 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

  敦,大也;煌,盛也,故而敦煌乃盛大之意。从20世纪初敦煌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发现”以来,敦煌学就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敦煌便在文人们的心中成为一块圣地,确有盛大气象。20世纪以来,不断有作家、学者、记者、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考古学家往西行走,或寻找艺术的灵感,或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奥秘,或寻找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合之道。郭沫若、曹禺、常书鸿、范长江、宿白、冯骥才、于坚……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这是北宋后丝绸之路逐渐荒芜以来的新气象。他们来敦煌后都有一些记述。

  1935年,到法国专门学习世界艺术的常书鸿在书摊上转悠,看到了伯希和等人从敦煌“盗取”的文物影印成的《敦煌石窟图录》,被深深震撼了。有一张照片久久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伯希和在藏经洞挑选经书的情景。只见伯希和蹲在一间堆满经卷的狭小洞窟里,仔细挑选他认为珍贵的经卷,面前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常书鸿决心到敦煌保护和抢救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艺术宝窟。他对跟随他一起去法国留学的妻子陈芝秀说:“巴黎虽好,非久留之地,我的理想是将来能让全世界的人像知道巴黎一样知道敦煌。”

  1943年2月,常书鸿赴敦煌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但是没有经费,没有人愿意去敦煌。他便搞画展筹集经费,四处说服人。在自传中,常书鸿这样记述他第一次看到莫高窟时的心情:“三危山上的太阳,透过白杨的柔枝嫩叶,照耀在洞窟中的彩色绚丽的众多壁画和彩塑上,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动人心魄的宏观异彩。一阵按捺不住的发自内心深处对于伟大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的爱慕之情,像电流震撼了我的全身,使我长途跋涉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

  《丝路花雨》第一代英娘、舞蹈家贺燕云与敦煌也有着不解之缘。1977年,20岁出头的贺燕云跟随甘肃省歌舞团的编导们踏上了“西出阳关”的道路。当走进莫高窟,看到敦煌壁画时,贺燕云难掩激动。她后来回忆,“至今我都难用语言形容第一次看到敦煌壁画的感受,太神秘,太美丽,太奇妙,太浪漫,太令人眼晕目眩、遐思无限”。一连几十天,贺燕云都沉醉在洞窟中。在壁画所激发的灵感下,编导们创作出一个发生在唐代古丝绸之路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舞剧《丝路花雨》。贺燕云担任了舞剧的第一位女主角英娘。

  大家围绕敦煌壁画上的舞姿进行创作、编排。在唐宋不同时期的洞窟壁画中,他们筛选出150多个特点突出、形态优美的舞姿。贺燕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反弹琵琶的舞姿,感觉这个舞姿“神奇妙曼,耐人寻味”。千姿百态的“飞天”也让她怦然心动。她知道梅兰芳表演的“天女散花”和戴爱莲的飞天舞,但来到敦煌莫高窟,亲眼看到如此众多的飞天形象,还是让她激动不已。

  贺燕云主动请教敦煌学专家和编导老师,学习敦煌壁画背后的历史文化。在学中国古典诗词时,她最喜欢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感觉乐舞诗歌为她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她看到了许多传神的舞蹈描述和生动美丽的舞蹈场面。

  要把壁画上孤立静止的画面舞姿复活,并非易事。编导和演员经过多次磨合和反复修改,终于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敦煌舞。

  1979年,《丝路花雨》在北京展演,举国轰动。四十余年来,《丝路花雨》先后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后来,贺燕云主演了电影《丝路花雨》。如今,这部电影已经进入北京舞蹈学院等艺术院校的舞蹈参考教材。

  不仅艺术家在与敦煌结缘时改变了他们的艺术生涯,作家也一样。他们与敦煌相遇时,也创作了与敦煌相关的文学作品。1997年,冯骥才受邀赴敦煌创作一部大型历史文化片的脚本。从兰州出发,向西颠簸,辗转河西走廊,来到敦煌。在四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之下,冯骥才“五体投地”。在藏经洞中,冯骥才标记每一处壁画的形象和位置。他研究壁画、卷轴和雕塑,通过每一处细节想象它们如何诞生。那段时间,常有人说冯骥才这个作家,怎么转型做起了文化保护。冯骥才知道,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捍卫敦煌文化。回家后,他花费一年时间,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写完《人类的敦煌》。

  于坚、叶舟等很多作家、诗人都曾去过敦煌,甚至有些不止一次游历敦煌。诗人于坚在《圣敦煌记》中写道:“为这次旅行我准备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这种愿望并非我独有,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叶舟以记者的身份无数次去过敦煌,有一年还在莫高窟守岁,著有《大敦煌》和《敦煌本纪》。作家、学者徐兆寿曾数次去敦煌,创作了《敦煌之光》和1200集的短视频《小说敦煌》,他在总结自己数次敦煌之行时说:“一个人一生中至少要去三次敦煌。”第一次要缓行,从兰州到武威,再慢慢经过张掖、酒泉、嘉峪关,要感受汉唐雄风,甚至要怀想上古时代的洪荒岁月,在到安西的路上感受海市蜃楼,然后像玄奘取经一样到达敦煌,生一场病,这算是结缘;第二次可稍稍加快一点步伐,到敦煌后认真观看壁画、塑像,对莫高窟有个初步了解;第三次是对佛教有一定认识后,可直接到达敦煌,去倾听壁画后的故事,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作者:张颐洋)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百花齐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黑龙江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