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网 || 长征副刊丨英雄原本是书生

百花齐放网 | 喜庆三·八劳动妇女节文艺晚会在三亚市崖州区拱北村广场举行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tag.载歌载舞展风采欢声笑语绽芳华喜庆三·八劳动妇女节文艺晚会在三亚市崖州区拱北村广场举行 百花齐放网海南崖州电(安静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国庆在线专场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在哈飞文化馆广场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在道里区文化惠民大舞台第二次绽放艺彩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 李嵘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哈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雁之声艺术团 在平房翠柳公园进行大型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举行2022道里区文化惠民首场文艺演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创非遗 > 百花齐放网 | 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

百花齐放网 | 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

2025年04月11日 07:20:06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580 作者:王婧雯

江苏苏州“观绣园”传习所内,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在刺绣。新华社发

湖北武汉的任炜汉绣工作室内,工作人员在绣制汉绣作品。新华社发

四川崇州,非遗产品设计师在编制“熊猫抱竹”盖碗茶杯。新华社发

云南南涧,彝族跳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右)在给小朋友传授跳菜技艺。新华社发

山东日照黑陶邢艺术厂内烧制的黑陶。新华社发

安徽宣城泾县,国民油布伞厂的工人在晾晒泾县油布伞。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国家级非遗白纸坊太狮队首度亮相北京北海公园,呈现震撼的舞狮技艺;鱼灯巡游、英歌舞等传统民俗活动强势破圈,在社交平台掀起传播热潮;融合非遗元素的“文化游”“非遗游”产品层出不穷,正成为大众休闲消费的新潮流……这是首个非遗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上演的非遗盛宴。

  何止春节!近年来,“非遗热”持续攀升,体验非遗渐成社会新风尚,彰显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蓬勃生命力。

  如何让更多古老的非遗绽放新活力,更好地走进今日的生活?这是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非遗文化随时代发展历久弥新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历史传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李世刚深有感触,“非遗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诸多领域,记录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变迁和精神追求,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憧憬,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脉络,仿佛生动诉说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在李世刚的记忆里,非遗之美始终扎根于生活沃土。他童年时目睹宗家庄年画艺人以木版为纸、刻刀为笔,将乡土社会的审美追求凝固在一张张木版年画里。“那些大红、中黄、紫、蓝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热烈欢快、震撼鲜活的视觉感受。无论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还是乡村生活,人们最淳朴的希冀和最火热的现实都记录在木版年画上。”

  李世刚认为,非遗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当前,我们已经从早期对非遗符号元素的低阶提取、简单复制、直接挪用,转变为更注重文化表达、文化呈现和文化内涵的深度阐释。”他观察到,那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回字纹、万字纹等传统元素,经过符号化转译,正以其抽象化的美学基因融入现代艺术语境,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85后的年轻“绣郎”张雪是非遗苏绣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看来,“万物皆可刺绣”。如何让苏绣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具有“当代性”,是张雪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题材方面,传统苏绣题材较为局限,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如今,苏绣的题材更加广泛,包括动漫形象、各类地图、企业产品等,甚至可以定制化地表现各种现代元素。将非遗形式与现代产品相结合,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这种创新不仅让苏绣焕然一新,还可以不断提升苏绣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张雪说。

  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在张雪的作品《星空》中,宇宙星系的主题和苏绣的各种针法技艺就产生了“化学反应”。

  “看到星球的轨道,就好像看到了一圈圈的银线,觉得轨道可以用银线以盘金绣的针法去表现;看到太阳发出的光芒,就像苏绣里面的集套针法……”张雪说起自己作品的灵感来源,滔滔不绝。传统苏绣,光针法就有9大类40多种,但现在常用的刺绣针法不超过6种。而这部作品用了20多种针法,每个星球都用了2种以上针法,可以说是一部苏绣针法的“教科书”。“我觉得苏绣可以很‘现代’,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非遗传承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贵州大山深处的侗族村寨,80岁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手持智能手机,通过5G网络向千里之外的观众展示原生态民歌的魅力;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修复实验室中,高精度扫描设备正逐层还原壁画的历史痕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让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有了科技赋能,“非遗+”模式进入了“文化基因+科技载体”的新阶段,加速了非遗传承创新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

  “非遗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和监测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遗的保存状态,不仅为未来的创新和传播提供数据支持,还能够将脆弱或损坏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避免进一步损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表示,非遗项目往往涉及内涵丰富的表演技艺、文化背景,这些内容的数字化需要高精度、细节化的数据采集处理,对技术支持有较高要求。

  “以太极拳的传承创新为例,通过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可以精确地追踪拳师在演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包括手势、步法、身段的变化以及力量的传递等,对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进行全方位、高精度地记录,不仅避免了传统记录手段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遗漏,还为后续的教学、研究和传承提供了翔实而准确的资料。”在刘江红看来,“太极拳数字人的推出,以及众多太极拳传承人、拳师等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展示、分享教学,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也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太极拳的学习热情。但由于非遗项目的复杂性、动态性等客观原因,目前非遗的数字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在张雪的创作历程中,先进科技也带来了更多美的“打开方式”。其作品《玉兰蝴蝶》就采用了前沿的形状记忆合金(SMA),探索“科技+非遗”的更多形式。

  “在人靠近时,只要用指尖轻触表面,玉兰花即刻悄然绽放,蝴蝶也会翩然振翅起舞;玉兰花瓣用的是白色丝线,因光感材料的应用,在阳光或紫外线灯下呈现出了紫色。”张雪介绍,这种动态化的表达,让苏绣从静态的艺术变成了可以互动的体验,也改变了观众对传统非遗的认知。

  同时,在新型数字媒介手段的加持下,非遗的艺术之美和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可以被更加广泛地传播,促进人们对其全面认知与了解。“从前,苏绣的学习门槛一直很高,但现在,数字化教育工具让这一切变得不同。比如,一些小程序通过AR/VR技术还原苏绣创作过程,让学习者在虚拟空间中获得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苏绣文化。”张雪说。

加强政策支撑 形成创新合力

  近年来,“非遗+”的概念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新消费场景下,效率导向的消费习惯促使线上渠道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根据相关短视频平台的报告,在首个非遗春节期间,各类非遗传承人、创作者发布非遗内容,带动非遗相关抖音视频总播放量破1679亿,平均每天有17.3万场非遗直播;非遗好物成抢手“新年货”,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33.7%;逛吃打卡带动非遗体验消费潮,生活服务非遗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39%。

  “随着人们对传统节庆活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游戏’等成为消费热点。”在李世刚看来,唯有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设计,加强政策支撑,才能让非遗创新行稳致远。

  “一方面,加强文旅、教育、经济等多部门政策之间协同,重点支持非遗传承人培养、传承基地建设、数字化保护以及市场推广,形成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合力。另一方面,制定各类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依法维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提升全社会特别是非遗项目集中的地区、非遗行业和从业者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在具体实践方面,李世刚建议推动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如开发剪纸艺术衍生品、刺绣元素时尚服饰等,让传统技艺以实用化、艺术化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等方式,鼓励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并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实现全覆盖;《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的结合……

  刘江红表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是推动非遗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提升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等,培养更多非遗创新传承的“生力军”。

  “一方面推动非遗教育年轻化,通过将非遗纳入高校课程等方式,构建‘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机制;另一方面完善传承人动态评估体系,搭建大师工作坊、非遗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强化传承人的市场运营能力。”刘江红说,“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传承人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系统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非遗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非遗保护与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为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提供更多平台,为非遗传承储备后续人才。”

  (本报记者 王禹欣)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赵斌艺、韩业庭)


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

  【专家点评】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非遗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在现代媒介社会,传播之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不仅是记录非遗的手段,更建构起大众有关非遗的“文化想象”,为非遗的保护、转化、利用、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各类现代传播手段的加持下,非遗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出现了大量融入非遗元素的影视作品、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一些非遗的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一些非遗技艺后继乏人,甚至还有一些“冷门”的非遗无人问津。

  要提升非遗的活力、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必须将非遗的传播力转化成传承力。而要实现从传播力到传承力的有效转化,仅仅依靠影像等手段制造“文化想象”是不够的,要让非遗回归其原本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社群。

  非遗要回归日常生活。文化就是生活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被发掘出来的那部分日常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曾撰文指出,“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要支持非遗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成为当下的生活方式。”如何让非遗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并建立起社会公众在非遗保护中的社会性参与机制,是当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关键问题。

  影像是非遗回归大众日常生活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影像可以挖掘那些深藏在生活中的非遗元素,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非遗故事。例如家的味道、母亲的针线、匠人的劳作……这些都能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此外,影像赋予非遗符号价值,让非遗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如当下一些热门影视剧中的竹编器物、宋代点茶技艺等,营造出独特的中式生活美学,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带动了相关文化消费。通过这种方式,非遗不仅能回归日常生活,还能在大众消费中强化文化认同,促进活态传承。

  非遗要回归文化主体性。非遗的存在离不开文化主体——群体、团体和个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来看,非遗的保护必须尊重文化主体性。这意味着要鼓励社区成员参与非遗传播,确保传播内容真实、鲜活、有生命力。

  近年来,大量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运用现代传播工具记录所在地的非遗。他们与这些非遗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能够超越猎奇视角,挖掘非遗在生态保护、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这种回归文化主体性的传播,不仅能让非遗回归“我们”,还能建立共同的文化身份,书写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

  随着大量非遗传播项目的实践,一套规范化、可持续推广的在地影像实践模式逐渐形成,带动了非遗所在地群众的文化自觉。例如,云南“乡村之眼”、广西“白裤瑶乡村影像小组”等由社区成员主导的乡村影像行动项目,传承人将影像作为记录非遗档案、开展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挖掘出非遗保护的内生性力量。同时,一些地方的非遗作品展映也实现了传播对地方文化的反哺。例如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纪录片巡展”,将非遗影片带回村寨放映,唤醒了当地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他们重拾传统习俗和技艺。这种传播不仅让非遗回归“我们”,还让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

  经过20余年的系统性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我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保护传承非遗的文化体系与文化环境。保护传承非遗从政府与专业人士主导的国家工程,逐渐拓展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一些非遗也逐渐重回大众的日常生活,并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当然,要真正实现非遗从传播到传承的有效链接,让传播力转化为传承力,还需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未来,我们应继续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提升多方主体协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可能性,激发全民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热情,那样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活力。

  (作者:王婧雯,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研究员)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赵斌艺、韩业庭)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百花齐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黑龙江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