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中国诗歌学会供图
中新网北京4月7日电 (记者 应妮)如何面对抹去诗歌艺术边界和降低艺术门槛的大众快餐式消费狂欢?如何处理好诗歌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如何评价越来越多基层诗人涌现的现象?答案或许可以从“新时代诗歌十年:进步与空间”座谈会上获得。
诗人叶延滨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诗人面对的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现实和全新的生活。“新时代”之“新”体现在,这个时代的现代性更多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现实生活的现代感又更强烈地赋予诗人更多的创作空间与创作灵感。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薪火相传的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新时代的期待,写出无愧于时代的诗篇。在诗歌创作中,要追求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面对抹去诗歌艺术边界和降低艺术门槛的大众快餐消费狂欢,诗人们应该坚守诗歌精神,把握诗缘情、诗言志、诗无邪的艺术底线。
座谈会现场 中国诗歌学会供图
近十年来,诗人们在写作上更加沉潜、更加有定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说,这十年中,诗歌与底层社会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这不仅表现在有许多写作者会关注到普通人的生存,而且还产生了许多直接来自基层的诗人。“大诗写作”在近些年渐成风气。现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局势飞速变化,这一切都催生着诗人的思考。新时代诗歌的另一个特征是“文化地理”特质的凸显。各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诗人群落渐已成形,他们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构造。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谈到,在新时代,诗人要对自我角色有更加精准的定位。有些诗人过于强调“私人空间”,把诗歌写作变成“象牙塔”中的呓语;有些诗人则用“公共空间”完全遮蔽“私人空间”,让人看不到诗人的形象,听不到诗人的心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不只是技术问题、方法问题,更是涉及到诗人应该如何把握世界、自我的深层问题。因此,诗人既要下“诗内功夫”,在诗歌创作中保持对艺术的探索,同时也要下“诗外功夫”,让自己的心灵向世界敞开,汲取它的博大与生机,成为一个无愧于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指出,走过了百余年历程的新诗创作,在与时代、社会的互动中,在对中外各种资源的熔铸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在新时代,诗人们需要继承优良诗歌传统,基于现实语境进行新的创造,更好地处理好诗歌与现实、个体经验与时代经验、新经验与新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更多精品力作塑造新时代的诗歌美学。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总结,新时代诗歌十年来,赓续了古老的中国诗歌传统,又别开生面地呈现了百年中国新诗迅猛生长、杂花生树的蓬勃态势。新诗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克服自身的局限。同时,新时代新征程、新的历史方位为诗人和评论家打开了新的话语空间,我们也需要更新诗歌的视觉系统、感知系统、评价系统,把个人的诗歌旨趣、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笔下的诗歌具有更加深沉的力量和更加隽永的魅力。
据悉,座谈会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协办。近二十位诗人、作家、评论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