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百花齐放网 | 话剧《叩响》:叩动百姓心灵之门

百花齐放网 | 话剧《叩响》:叩动百姓心灵之门

2024年06月19日 07:30:26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256 作者:汪守德
资料图

  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叩响》讲述的是毛泽东如何通过开展寻乌调查,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和民生疾苦,积累城市商业管理经验,与党内冒进思想做斗争的故事。创作者在大量查阅史料和反复研讨探究的基础上,经历十四稿的加工打磨,使作品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该剧根据历史事实,巧妙设置矛盾冲突,再现复杂历史进程中的情境,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如正当毛泽东面对和思考中国革命前途,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时,留苏特派员刘致明到来,却教条化、简单化地声称“按照共产国际的最新指令,中国工农红军应当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二者观点一出,正确的和错误的思想路线就此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立,戏剧矛盾也由此激烈地展开,毛、刘二人之间的激辩成为重要的看点,牢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该剧还观照底层百姓生活,将他们的命运变化有机融入剧情,以一系列真实生动的情节和细致描绘,印证毛泽东所代表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正确性。与刘致明那样在事前不了解实际、不做具体分析情况下的偏激举动相比,剧中着重体现出毛泽东如何以当“学生”的姿态,深入到小商小贩中间,与他们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真实的经营状况,了解“红军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对”,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政策。这些毛泽东寻乌调查中典型场景的再现,表现出毛泽东的眼界、格局以及他深入、唯实的作风,使得“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剧作的成功还在于描写了几位次要人物的转变,烘托了主旨。如古柏和安娜一开始欣赏和笃信刘致明教条主义的理论,后来在斗争实践中逐渐醒悟那一套行不通。特别是刘致明这个人物的转变非常具有典型意义,一系列的事实终于使他明白自己所奉行的理论不仅行不通,而且造成了战友的牺牲、危害了革命,进而他深刻地觉悟到“不能对人民群众的呐喊视而不见”。也正是这些转变立体地表现出毛泽东用他的实践和理论,带动了革命队伍群体性的转变和升华,即认识到“再好的革命理论如果不能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都是行不通的”。到此,剧作也深刻地揭示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叩响》舞台上,一扇扇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门”尤为引人瞩目。这些门被主创人员注入了深刻意涵,成为观众理解剧情走向和剧作精神内核的“剧眼”。门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环境或居所,真实地还原了寻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寓意着走访调查路途的艰辛,是剧中毛泽东不断叩响的工人之门、农民之门、商人之门,也是实际之门、胜利之门,是对调查精神的艺术化表现。这些门的设置还起到了不断切换舞台表演空间的作用,为戏剧性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剧情的衔接与转换显得更为流畅和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叩响”作为剧名颇为响亮,这是个具有强烈象征与警示意味的动词,正如编剧唐辽所诠释的那样:“这部剧之所以取名《叩响》,就是因为毛主席寻乌调查做得很仔细,挨家挨户地叩响了老百姓的家门。正是他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精神,才能叩响中国革命胜利的大门,才能叩响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道路的大门。”这部作品再次告诫我们,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面向群众、面向实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正确的方法与对策。随着剧情的结束,仿佛那一声声叩门的响声,依旧如警钟般在我们的耳畔回响。

  (作者:汪守德,系原总政治部文艺局局长)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