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谈
1935年5月3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进行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首次录音。《义勇军进行曲》原名《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在录音前,出资赞助影片拍摄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建议将歌曲改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以凸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敌斗志。
1935年5月24日,抗战影片《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演,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上奏响。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从《进行曲》到《义勇军进行曲》,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首歌曲彰显着中华儿女顽强不屈、奋勇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上海歌剧院日前创演的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广角的、历史的镜像,将这首永恒旋律的诞生历程再现于舞台。
一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国歌的诞生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展现一个戏剧化的故事,更是呈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当年勇立潮头的中华好儿女艺术地重现于舞台。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重点聚焦6个人物,即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那时,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年龄最大的田汉也不过30岁出头,聂耳不过20岁出头。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充满蓬勃朝气与活力。这也要求这部歌剧应该具备4个方面的重要特征或艺术追求:“历史的”“青春的”“红色的”“先锋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团结进步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冲破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巨大推动作用。1932年,我党在上海成立以夏衍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拉开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大幕。在“党的电影小组”领导下,左翼电影人在国民党出台众多打压先进革命文化反动措施的白色恐怖环境中,坚持大众化作品的创作方向,制作了70多部反映政治风云、全民抗战、社会问题、民生疾苦和国家危难的影片。这些影片不但在当时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在今天看来仍不乏经典性。这其中就有我们重点关注的影片《风云儿女》。有了电影《风云儿女》才有了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也才有了表现这一历史的民族歌剧作品。
左翼电影运动开辟了中国电影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培养了一大批电影文化新生力量。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讲述的就是在左翼电影运动推动下,进步和革命的中国电影对当时和今天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故事。
二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左翼文化运动中的几位重要成员——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等为主人公,展现他们在淞沪抗战爆发后至《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唱响这一时期的经历与情感。同时,作品通过对时代社会环境的表现,传达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当时、诞生于上海的必然。
从题材上看,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我们在创作中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所谓“大事不虚”,指的是剧中所涉及的事件,全部为真实的历史事件;歌剧中的主要角色,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王人美等,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谓“小事不拘”,是指剧中一些具体的情节、人物的具体情感、特定戏剧环境中人物的语言、个别人物设置,有虚构或重组的成分在其中。但是,这种“虚构”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真实的虚构。正如鲁迅所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三
全剧共两幕六场,有序章和尾声,叙事按时间顺序展开。剧作整体来看是采用的正叙手法,但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沿着《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间轴,将与《义勇军进行曲》关系密切的人物、事件交织在一起,拓展出立体叙事空间。同时,剧作并没有将着眼点放在某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成长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上,而是紧密围绕一首伟大作品的诞生,通过相关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展开叙述、推动故事的发展。同时,作品还抓住几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对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抒发。
作为一部反映历史真实的歌剧作品,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也是一部“群像剧”。在这首永恒旋律的诞生过程中,每个人物都有其需要完成的使命。剧中几位人物在特定环境、事件中均有相关唱段。在群像展现的基础上,本剧突出对《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的形象塑造。剧作还设置了重要段落表现身为党员的夏衍在“党的电影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以此展现左翼文化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真实历史。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主人公,都是当时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才俊,也是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界的“义勇军”。因此,在创作中,我们既力图在作品中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深远内涵,也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让舞台演出表现出英勇浪漫的革命主义气质,并使之与剧作人物的形象、故事相契合。
在唱词上,作品兼顾戏剧性与叙述性,同时重点关注歌剧内在的音乐性。无论是咏叹、合唱、重唱,还是带有叙事性的宣叙,都遵循中国语言四声的特点,注意唱词的合辙押韵与语感的音乐特征。此外,剧本还对演唱形式进行精心设计。比如,聂耳在亭子间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与田汉吟诵唱词的对唱、重唱;聂耳即将完成《义勇军进行曲》时,与田汉遥相呼应的重唱等,为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和导演对舞台呈现的构思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历史是丰厚的,舞台是局限的。对于一部演出时长只有两个小时的歌剧而言,在展现恢宏壮阔的革命历史时,难以做到全面兼顾。如此,就需要在大量的素材中取舍,选择适合歌剧艺术表现、妥帖表达创作主题的人物与事件来结构剧本,力求在凸显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的同时,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讲述富有情感冲击力的故事,将历史以生动的面貌展现给观众。
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立足于将近90年前的历史,也旨在让今天更多的人们了解并牢记那段历史。只有不忘来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下,才能更坚定地走向未来。革命战争年代,田汉、聂耳创作的光辉乐章,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今天,创作出弘扬主旋律、传递精神能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肩负并努力完成的使命任务。
(作者系《歌剧》杂志执行主编,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编剧)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