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文工团 专场文艺演出部分节目在线展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国庆在线专场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哈尔滨雁之声艺术团专场文艺演出在哈飞文化馆广场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 在道里区文化惠民大舞台第二次绽放艺彩

喜迎二十大 颂歌献给党 李嵘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哈举行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雁之声艺术团 在平房翠柳公园进行大型文艺演出

中文宣三百黑龙江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举行2022道里区文化惠民首场文艺演出

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作家王照碧新著《碧水空明》作品研讨会在哈举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音乐经典 > 百花齐放网 | 《红旗颂》激昂旋律颂红旗

百花齐放网 | 《红旗颂》激昂旋律颂红旗

2023年08月23日 00:26: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访问量:915 作者:朱婷

“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9月25日晚,中国公民孟晚舟在经历了近三年的非法拘押后回到祖国,面对挥舞着红旗迎接的人群,她的感言让无数国人为之动容。

红旗,引领中国人前进的精神标识。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交响乐《红旗颂》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虽没有一句唱词,却表达出亿万中华儿女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由衷之情。

50多年来,这部作品经常被各种庆典活动作为背景音乐广泛引用,成为我国音乐舞台上演率最高、广播电视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

父亲牺牲那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今年6月29日,伴着自己创作的《红旗颂》乐曲,91岁高龄的人民音乐家吕其明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他沉稳地走在红毯上,微笑着向周围挥手致意。

建党百年之际,吕其明被授予“七一勋章”。

“当时内心无比激动!多么熟悉的音乐,在建党百年时庄严奏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成就卓著的老艺术家如此表露心迹。

吕其明老人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听过多少遍《红旗颂》了。但每一次当《红旗颂》那激越高昂的旋律响起时,便像56年前的那个春天伴着热泪写下这部作品时一样,他仿佛又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正迎着东方旭日和满天霞光冉冉升起。

《红旗颂》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当年,吕其明写下这部感人至深、催人奋发的作品时,也不过35岁的年纪。

“《红旗颂》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当时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要形成一个历史与现实、理智与感情的碰撞,我就想在这个中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吕其明多年后回忆道。

这是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的一篇命题“作文”。当时,著名指挥家黄贻钧给35岁的青年作曲才俊吕其明出了这道题,一批老艺术家也支持帮助他。“当时,我作为后辈是很惶恐的。怎么办?首先就是去一线体验生活。”吕其明说。

《红旗颂》的诞生不是偶然。对于吕其明来说,“红旗”的形象早已融入血脉。吕其明的父亲吕惠生,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后来回乡办学校、办报纸,积极投身抗日活动。1940年,10岁的吕其明随父参加新四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背着心爱的小提琴随大部队进驻上海,从此落地生根,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音乐事业。

战争年代里,人们时刻面临生死考验。1943年,吕其明调入新四军七师文工团。日本侵略者集中了5万兵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文工团分成小组下山突围。吕其明所在的小组走到了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在乡亲们的指引下,他们躲进山腰仅有半人多高的山洞里,度过了七天七夜。

父亲吕惠生却没有这么幸运。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叛徒出卖,吕惠生被逮捕,最终惨烈牺牲在反动派的刺刀之下。在狱中,他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最终走上刑场时,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仍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也正是在1945年,吕其明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吕其明回忆,1945年秋,自己刚入党不久,当时并不知道父亲吕惠生已经在一次大撤退中被敌军在长江江面上抓捕。直到1946年春,父亲于1945年11月英勇就义的消息才传到新四军军中。

凡是有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在飘扬

写《红旗颂》的那段时间,吕其明时常沉浸在过往的记忆里。

父亲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吕其明对父亲有着深深的思念。

在他心中,“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无论在南湖小船的油灯光中、井冈山的绿竹丛中、遵义城的堞墙上、革命圣地延安、淮海战役的阵地前,还是在西柏坡,凡是有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在飘扬。红旗又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在眼前闪过。

20世纪50年代初,吕其明在北京工作。那时,每到劳动节或者国庆节,他都会参加天安门广场的游行活动。当队伍喊着嘹亮的口号通过天安门、接受党中央的检阅时,所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嗓音嘶哑。

最终,那些血染的红旗,和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那面历史性的五星红旗,在他心中融合成为了一个崇高而伟大的形象。

“于是,我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背景,表现从黑暗之中走过来的人民对红旗那种向往和情感,并把这种感情融入音乐中。可以说,红旗在我心中唤起的回忆和深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吕其明回忆道。

为了创作,他还到造船厂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看到新中国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他豪情万丈,为《红旗颂》又增添了奋发有力的进行曲节奏。

在创作时,吕其明把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句加以发展,作为红旗的形象贯穿全曲。灵感迸发之际,高度亢奋的吕其明甚至很少合眼睡觉,“把真实的体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都融进了音符”。只用了一个星期,他就完成了《红旗颂》初稿的谱曲。

1965年5月,在第六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式上,著名指挥家陈传熙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红旗颂》初试啼声,反响热烈。

《红旗颂》采用了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篇,小号奏响取材自《义勇军进行曲》的号角音调,描绘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随后,红旗音乐主题喷薄而出,仿佛人们仰望红旗时的澎湃心情。乐曲中部变为铿锵有力的进行曲,恰似亿万人民在红旗指引下顽强不屈、奋勇前进的英雄气概。尾声号角雄伟,不断催人奋进。

“你看,鲜艳的红旗铺满了中国大地;你看,苦难的日子已渐渐远去……”《红旗颂》这部交织着血与火、奋斗与牺牲、信念与追求的交响诗篇,也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对红旗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哪怕演奏了成百上千次,《红旗颂》依然能振奋人心”

近60年来,《红旗颂》久演不衰,已然成为最被国内观众熟知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

这些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指挥家谭利华已经无数次执棒《红旗颂》,每一个音符对他来说都了如指掌。

无论是在纪念澳门回归倒计时100天、跨入21世纪的首场北京新年音乐会等重要场合,还是在距普通观众最近的普及性音乐会上,他带领大大小小的乐团,一次次奏响了《红旗颂》那激昂的旋律。

“哪怕演奏了成百上千次,《红旗颂》依然能振奋人心。”谭利华觉得,《红旗颂》的音乐很有“画面感”。近年来,每逢国庆,他都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或国家大剧院指挥《红旗颂》,音符跃动间,他总能想起排练前路过天安门广场所见的景象——游人如织,红旗猎猎。

多年来,吕其明一直觉得1965年首创首演的《红旗颂》“功力尚浅”,没有达到“一锤定音”的级别。他仍反复推敲、修订,这部作品他足足改了半个多世纪。

到了200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在建党80周年前夕,再版了《红旗颂》总谱并在其中编入了合唱。对此吕其明解释说:“其实在很多交响乐作品中都有合唱,《红旗颂》中的合唱部分没有歌词,只有4个声部此起彼伏的混声合唱。人声的加入令乐曲更加富于颂歌的激情。做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加辉煌。”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旗颂》首演54年后,最终宣布定稿。

2020年“五一”前夕,海内外46位中国音乐家通过互联网“云合奏”《红旗颂》,祝福每一个奋斗者,致敬每一位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的劳动者。有评论指出:“一曲《红旗颂》,人们沉浸于它的大气磅礴、豪迈壮怀,也读得懂其中的不屈不挠、拼搏奋进。曾经有那么多个时刻,它给困境中的人们以信念和勇气……”

“无论调性还是配器,《红旗颂》都做得非常融合饱满,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已经成为时代的符号。”谭利华说。今年,《红旗颂》入选了文旅部“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是其中唯一的交响乐作品。

对于吕其明来说,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旗颂》到《弹起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90多年的人生路上,他始终坚持用音乐倾诉对祖国的爱。在他看来,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党和人民创作”。

“我不求《红旗颂》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这是对我最高的褒奖,也是我最大的欣慰。”吕其明说。

(记者 朱婷)


原文2021-09-28刊发


相关报道:

-歌曲歌词-

美丽的蓝天上,五星红旗飘扬

庄严的旗帜,你闪耀光芒

心中有你,我们奋发向上

心中有你,我们荡起

理想的双桨,捧起祖国的太阳

同一面的旗帜下,我们排成行

同一片晴空下,我们挽起臂膀

啊~啊~ 我们播种

美好的希望,走向明天的辉煌

美丽的蓝天上,五星红旗飘扬

庄严的旗帜,你闪耀光芒

心中有你,我们奋发向上

心中有你,我们荡起,理想的双桨

捧起祖国的太阳


《红旗颂》:国歌音符的延续

2021-07-27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红旗颂》

创作《红旗颂》中的吕其明

对我来说,《红旗颂》就是国歌音符的延续。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招展,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吕其明

红色基因融入音乐创作

1940年5月,年仅十岁的吕其明跟随父亲吕惠生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被新四军“抗敌剧团”吸收为小团员。九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不仅锻炼出吕其明坚强的革命意志,而且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指明了创作方向。吕其明晚年深情回忆:

1940年,我在孩提时代就投身新四军的革命大家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战火的洗礼和极其艰苦生活的磨炼和考验,既熔铸了我的灵魂、意志,也赋予我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钢枪伴琴弦,硝烟卷歌声,在这战地课堂,在这以抗战音乐和民间音乐为课本的年代,我作为一名部队文工团的文艺战士,确实像进了一所没有围墙和门牌校徽的生活大学、艺术大学。唱歌、演戏、教歌、行军、打仗、宣传鼓动,把我一颗稚嫩的心和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交融在一起。

1945年,吕惠生英勇牺牲,同年9月,吕其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传承给他的红色基因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做人做事,是我的一面镜子;父亲的高尚品德是我人生的路标;父亲的一生一世,影响我后来的一切,包括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创作乃至我生命的全部”。

1949年11月,吕其明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作曲与乐队演奏工作,创作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批优秀的电影歌曲。1959至1965年,吕其明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与指挥,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吕其明在作曲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能够熟练驾驭一些大型器乐作品。1965年2月,上海音协召开党组会议,讨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初选节目,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钟望阳、黄贻钧、瞿维等音乐界前辈热情鼓励吕其明为即将在5月举办的“上海之春”音乐会谱写一部红色交响乐,用吕其明的话说,这是一个“命题作文”。

“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

吕其明对创作的要求是:“(1)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要有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要动情,要感人,要给人无限想象空间;(2)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要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4)要有严谨的艺术构思和相应的艺术技巧。”简言之,就是“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他满怀激情,将自己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谱入旋律,以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与颂歌主题相呼应,汲取民间音乐素材,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交响序曲《红旗颂》,并在“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上首演(陈传熙指挥)。经过多次修订,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面世已达54年之久的《红旗颂》最终定稿,已近九旬高龄的吕其明深情回忆《红旗颂》从构思到定稿长达五十余年的漫长创作历程:

音乐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一幕。虽然没有亲眼见证开国大典,但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了几年,每年劳动节和国庆节都会去天安门广场参加盛大的游行,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高呼口号跟随人群前进,每次都热泪盈眶。这些真实的经历,都对我写作《红旗颂》帮助很大。在《红旗颂》中,红旗飘扬的形象,从头到尾贯穿在音乐里,我还用到了进行曲式,好像一个巨人的步伐,不可阻挡地向前……我对红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我热血沸腾、眼含热泪、埋头书写,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写就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我把我真实的体验,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全都融进了音符……50多年光阴,几经雕琢,今天才算最后定稿,这是我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红旗颂》为单主题贯穿发展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头14小节是引子,由小号、圆号相继吹奏出以国歌的音调为素材的主导动机,接着弦乐齐奏宽广、颂歌性的“红旗”主题,表现1949年开国大典举国欢庆胜利的宏伟历史场景。

中部是一个展开性段落,连续三连音音型造成节奏上强烈的动力性,“红旗”主题反复变奏,时而欢快跳跃,时而抒情缠绵,时而威武雄壮,最后发展为号角性的进行曲。

再现段中,以对位手法对“红旗”主题予以变奏发展,气势更为壮阔。在乐曲的高潮处,乐队奏响《东方红》,尾声又融入《国际歌》的旋律片段,成为升华作品艺术意蕴的画龙点睛之笔。这种红色“音乐成语”的运用显然对其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启迪。

吕其明追求作品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理解,所喜闻乐见。“使颂歌主题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民族神韵和民族气派”;将从国歌中演化出的主导动机不断重现和加强,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贯穿全曲,与颂歌主题相辅相成,塑造鲜明统一的音乐形象;注重用功能性的和声背景烘托大波浪式的旋律,使其具有英雄性、史诗性特征。

“唯愿此生毫无保留回报党和人民”

2020年五一前夕,海内外46位中国音乐家通过互联网云合奏《红旗颂》,祝福每一个奋斗者,致敬每一位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劳动者。《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一曲《红旗颂》,人们沉浸于它的大气磅礴、豪迈壮怀,也读得懂其中的不屈不挠、拼搏奋进。曾经有那么多个时刻,它给困境中的人们以信念和勇气……音乐自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在它描绘的情感世界里,并不需要太多的旁白和对白。”

2021年6月,吕其明以其杰出贡献,被授予“七一勋章”。正如吕其明所言:

我只是想用最适当的手段、最适当的技巧,把想要呈现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音乐才能感动人。还是那句话——对我而言,为祖国、为人民而创作,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我用音乐的力量鼓舞听众,无论何时何地从不放弃。我这一辈子所做的音乐事业,既是使命的驱使,也是心灵的独白、吟唱,一生仗剑、追梦,执着地坚守,与红旗相伴,传承红色基因,以此高尚的情操表达,爱我的祖国、爱我的民族同胞。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红旗颂》创作7天,雕琢了54年 “心中的红旗”特展启幕


2022-09-27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图说:展览中呈现出各个时期的《红旗颂》乐谱及音像制品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1949年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代国歌的日子。

在《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楼,9月27日,“心中的红旗”《红旗颂》特展揭幕,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创作过程的分享,将《红旗颂》诞生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以国歌旋律开启“红旗颂”

在展厅,一个电子屏吸引了很多观众的关注。观众点击屏幕中的小号、小提琴、大提琴,会“激活”一个个乐器,能欣赏不同声部乐器的演奏乐声;若点亮所有的乐器,就能欣赏一曲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红旗颂》是由中国杰出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用音乐语言深情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节奏激昂,旋律雄壮,在几代人耳畔回响,成为新中国乐坛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

1965年2月,35岁的青年作曲家吕其明接到任务,为即将举行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赶写一部定名为《红旗颂》的管弦乐作品。经过一番酝酿与构思,吕其明选择了以开国大典为创作背景,并选择国歌首句的旋律作为《红旗颂》主导动机的核心。这个主导动机贯穿全曲,表达了人民看到红旗的激动之情。他将对党、对人民、对胜利的喜悦与自豪,自然地融入进《红旗颂》的每个音符之中。

吕其明回忆道:“《红旗颂》就是国歌音符的延续。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舒展,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跨越半世纪完成“最终稿”

首演于1965年的《红旗颂》是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在“上海之春”上公开首演后,立刻得到各大文艺团体的竞相演出,广为流传。

吕其明创作这首乐曲创作仅用了7天时间,之后对其进行了多次的修改,一个和声、几个音符地慢慢雕琢,到2019年最终定稿时,全曲相较于初演的版本有近40处修改。“在这么多年的岁月中,《红旗颂》被人们无数次地演奏,这些认可和赞许,支持着我在长达54年的日子里,对作品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打磨。”吕其明表示,就像一个雕塑家在一件作品最后收工前,要用砂纸去精细地打磨一样,作曲家对他的作品也要进行反复的精雕细琢,这样才能使其成为精品。

在“心中的红旗”特展现场,集合了几乎每一次修改之后诞生的新版本——管弦乐版、管乐版、合唱版、钢琴版……参观者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曲家的严谨创作,同时见证了“曲中的红旗”成为人们“心中的红旗”的艺术历程。吕其明表示:“一方面,专家认可你的作品中有很多创作技巧值得研究;另一方面,老百姓也喜欢你的作品。这可以说是音乐艺术的‘最高标准’了。”

4件不容错过的展品

展览呈现了吕其明精心修改的《红旗颂》所有乐谱,在首版《红旗颂》灌制地百代小楼中,展现的红色基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

录制于1978年的首版《红旗颂》黑胶唱片,节奏豪迈激昂,旋律澎湃动人,在几代人耳畔回响,成为新中国乐坛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由上海电影乐团演奏,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出品。

197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颂》管弦乐序曲总谱版。这是第一本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总谱,乐队编制包含短笛一支、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bB调单簧管两支、大管两支;F调圆号四支、bB调小号三支,长号三支,大号一支;定音鼓、三角铁、小军鼓、钹、大鼓;竖琴、钢琴;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大开本制谱,便于乐队演奏。打谱的方式是一个个音符用象牙图章敲印上去的。

201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吕其明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定稿版(总谱&分谱)。在这首乐曲诞生管弦乐版修订后的54年时间里,吕其明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2019年上半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个版本的管弦乐版《红旗颂》总谱被宣布为定稿。

202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吕其明《红旗颂》管乐版(总谱&分谱)。吕其明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是他的交响音乐代表作。自2001年5月管乐版《红旗颂》总谱首次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几十年过去了,为适应广大管乐爱好者的需求,作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管乐版《红旗颂》的总谱进行了必要的若干调整和修订,并以总谱加分谱的形式,将每个乐器的分声部乐谱单独制作,方便乐队和演奏者使用。在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献礼图书出版。

图说:特展的举办地百代小楼

“合奏”中国人心中的颂歌

此次“心中的红旗”特展的举办地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是“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和中国现代音乐的“源头”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中孕育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为时代留声、为历史留痕。从中传出的时代最强音,正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5月3日,《义勇军进行曲》在此首次灌制,这首雄壮的歌曲一经问世,即成为全体中国人昂扬奋进的“战歌”。而此次特展的“主角”《红旗颂》与《义勇军进行曲》所蕴含的红色初心同频共振,以新颖的多媒体互动形式呈现《红旗颂》的精彩瞬间。市民游客可以在现场选用不同种类的“乐器”,合奏一曲“红旗颂”,将激昂的旋律转化成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强大动力。

国庆佳节到来之际,相聚在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伴随《红旗颂》这曲熟悉的旋律,开启一程“心中的红旗”难忘之旅,可谓意义非凡。红旗飘扬,心潮澎湃,百代小楼邀请广大市民游客前来,一同奏响中国人心中的颂歌。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百花齐放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