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 蓝天野
为党的文艺事业发好光和热
本刊记者 李靔
“蓝老,你的很多戏我都看过。难得你这么大岁数,还在工作。”在2021年6月29日的“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看到94岁高龄的蓝天野,微笑着说道。蓝天野自豪地对总书记汇报:“我这两年还在演戏、导戏。”
入党将近76年,青年时代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45年投身话剧事业,1952年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批演员,蓝天野先后在《茶馆》《北京人》《蔡文姬》《家》《甲子园》等70余部话剧中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界优秀人才。70余年来,无论经历哪个时期、身处何种环境,蓝天野始终不改初心、不懈追求、不止奋斗,为党的文艺事业无私奉献、矢志不渝。
2021年6月16日,蓝天野来到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剧目墙前,回顾自己的革命生涯和艺术人生。
对党忠诚,听党的话、跟党走
蓝天野的名字早已为人熟知,但其实这并不是他的本名,他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改了名。1948年,在从北京转移到解放区的路上,组织为了安全起见,临时要求剧团成员改名字。于是,“蓝天野”就代替了原名王润森,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
“一辈子都听党的话”,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蓝天野用一生践行的郑重承诺。
生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蓝天野从小就目睹了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深刻体会到家国羸弱之痛。15岁时,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的北平,热爱绘画的他创作过一幅木刻版画:一双戴着镣铐的手,正在极力抗争。
怀着家国之痛的蓝天野,在共产党员、姐姐石梅的引领下,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信仰。1945年6月,蓝天野开始参加革命工作。起初,他帮助石梅进行党的宣传工作,上级党组织交给石梅一部短波收音机,每天晚上到了固定时间,她便将收听到的解放区广播的内容记录下来,由蓝天野刻到蜡版上,进行油印,再由她拿出去散发。
后来,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蓝天野还成为了北平地下党的交通员。据他回忆,那时候北平西郊的“西山”地区,已是解放区,他每天会骑着自行车,带着解放区需要的物资、文件等,在事先约好的地点和解放区的同志见面,对方也会将需要转交国统区的信息或物资让他带回。蓝天野说自己当时并没有考虑到风险的问题,一心只想为党尽自己的力量。
听党的话、跟党走,蓝天野还为此改变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抗战胜利后,他一边参加剧团演出,配合学生运动,一边从事革命工作,秘密发展党员。按照党的工作安排,曾经一心想要做个画家的蓝天野,没再继续从事美术学习,而是走上了职业演员的道路。“上级让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戏剧战线上”,“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党怎么决定我就怎么做”,蓝天野讲道。
青年时期追随党开启戏剧人生,离休24年后响应党的号召重返话剧舞台。2011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北京人艺党委决定重排献礼剧目《家》,并邀请已84岁高龄的蓝天野加盟剧组。在排演过程中,他不慎摔伤,手指骨折,但第二天仍坚持带伤排练。他说:“这么多年没登台了,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但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执着坚守,为党的文艺事业拼搏奉献
85岁参演北京人艺原创剧目《甲子园》,90岁执导北京人艺原创剧目《大讼师》,93岁连续登台11场参演话剧《家》,94岁再次担任历史大戏《吴王金戈越王剑》导演……耄耋之年的蓝天野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年龄最大话剧导表演纪录,也让人看到了这位老党员对事业的坚守与奉献。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70余年来,蓝天野将自己的艺术事业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艺术为党、艺术为人民,创作了许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
当被问到至今塑造了多少舞台形象,蓝天野回答:“到底几十几个?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但我是把每一个角色,不论戏多戏少,包括临时被拉去顶替个群众角色都算在内,每次我都是认真去创造的。”
正是站在艺术为党、为人民的高度,蓝天野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搞创作。他的舞台演出习惯数十年来如一日,只要有演出,一般下午四点多就到后台了,基本是演员里来得最早的;演出结束后,慢慢卸妆,离开时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
2012年出演原创话剧《甲子园》时,85岁的蓝天野要挑战大量的台词。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在演出的每一场、在每段重点戏前,都反复翻看剧本,不仅啃下了台词这个“硬骨头”,还丰富和充实了人物的动作表演。
为了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蓝天野坚持扎根群众、深入生活,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北京人艺建院后,蓝天野曾到北京琉璃河水泥厂体验生活,当烧制水泥的转炉出现故障时,他与工人师傅一起身穿石棉服,裹着湿透的棉被,冒着极高的温度进入炉内,用钢钎击打水泥“结圈”。剧院演出不忙的阶段,他主动申请到房山区岗上大队,干农活、喂牲口、给桃树剪枝,与村民们相处半年多。
从群众中来,才能创作出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1992年,第一批《茶馆》的老演员“告别演出”,经常是演出结束后还有大批观众守候在首都剧场大门口同演员道别。近年来,蓝天野不时还会接到观众的电话或短信,说他们看过戏后受到感动,止不住地流泪,还引发了思考。
“我特别激动,赶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参与进去,能为党的文艺事业多做一点事。”蓝天野表示。
德艺双馨,让党的好传统代代相传
今年1月,北京人艺2019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蓝天野作为授课老师寄语年轻演员:“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德艺双馨,永远是德在第一位。”
离休后的蓝天野,仍心系话剧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他坚持多年来为青年演职人员讲授戏剧表演理论和技巧,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年轻人党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具备的艺德和品性,于润物无声中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传递到后辈党员身上。
在蓝天野看来,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家国情怀。他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通过《吴王金戈越王剑》《大讼师》等作品,引导观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对此,北京人艺演员王斑深有体会。前不久,王斑在庆祝建党百年推出的话剧《香山之夜》中饰演毛泽东,他对记者说,受前辈的影响和教诲,他在工作中更有大局观念、组织观念,“选择剧本时必须慎重,不能什么角色都接,而是要弘扬社会正能量,体现一名党员的觉悟与担当。”
“80后”演员杨明鑫2015年进入北京人艺,初来那年,蓝天野的两件事就深深地触动了他。杨明鑫告诉记者,一件是蓝老师主动向剧院党委交了一笔数额不小的党费,老党员那种对党发自内心的质朴情感,给他这个年轻党员上了一堂“思政课”。另一件是,他作为新演员加入蓝天野执导的话剧《贵妇还乡》,由于剧组之前已排练多次,本以为复排会很快,但蓝天野仍充满重新挖掘的欲望,“坐在那里挺着腰、提着气,眼神发着光”,敬业的态度令杨明鑫敬佩不已。
在北京人艺演员濮存昕看来,蓝天野是“闲不住”的,这种“闲不住”的背后是一种为党的文艺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把自己一生中的思想积累、知识储备和人格修为往下传,作为后辈,我们不敢不认真、不努力,必须得跟上。”濮存昕告诉记者。
“我希望你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面对青年演员,蓝天野经常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每年的“共产党员献爱心”捐献活动他都踊跃参与,他还将自己画作的义卖款项用于救治唇腭裂儿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医务工作者书写书法作品,展现了一位老党员的社会责任感。
入党七十载,百年仍青春,决心为党奉献一生的蓝天野依然保留着出发时的赤子情怀。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在北京人艺的新剧场导演一部作品,作为自己对于党与新时代的献礼。